一张小小的手机SIM卡,不仅能打电话,还支持校内就餐、门禁等学生卡全部功能,还是一张交通卡,可在全国300余城刷手机乘车。近日,北京一卡通携手中国移动北京公司、中移金科公司,面向首都高校师生推出超级SIM-电子学生卡。(7月8 日 北京日报)

在北京生活的朋友如果不是特别土豪的话,大都知道北京一卡通的。作为生活了二十年的第一代北漂人,笔者也是见证了一卡通的诞生、发展以及面对的瓶颈。记得刚到北京时,坐地铁或者公交用的还是月票,要么就是单次拿钱买票。貌似是在2007年前后,北京市的公交车改革,推出了一卡通,直接刷卡上车。记得很清楚的是,笔者有一位记者朋友因为其经常在外出差见多识广,还跟笔者开玩笑的说“这些做法都是跟上海学的,上海早就推出公交一卡通了,很方便”。时至今日,当我们每天打开“北京公交”手机APP或者直接手机里绑定一张虚拟公交卡刷卡乘车的时候,谁还会想到十几年前已经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呢?

也正是因为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这个当初看来是高科技的产物在几年之后就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而面临着被淘汰的困境。要知道,北京一卡通当年的利润可是不小的,因为这是一种垄断的行为,北京所有的公交车、地铁都只能使用一卡通进行支付,而且一度因为20元的押金问题而成为舆论的焦点,而且当年推出的异形卡等纪念卡,也是卖出了一个昂贵的价格。但是很遗憾,科技和资本的双重夹击下,让一卡通也只是短暂地停留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在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的冲击下,一卡通的优势荡然无存,各种虚拟卡、移动APP支付等快捷的手段让消费者用脚做出了选择,很快就抛弃了一卡通。说实话,笔者早已将家里的几张公交卡退掉(起码还有押金钱),剩下两张异形卡权当是纪念吧。其实都不用脑子就可以想象得到,当大家出门只需要带一部手机(出差时再带身份证即可)就能搞定所有问题的时候,谁还愿意再啰里啰嗦地带一张公交卡呢?因此,to be or not to be?这就是摆在北京一卡通面前的生死问题了。

尽管北京一卡通也曾向下游市场探索,比如老年人可以拿着去超市结算,也可以当IC卡打电话等,但是现如今超市都各种移动支付,地面上连公用电话都没有了,这种操作也只有一种聊以自慰的行为了。真正要做的,也能够真的实现自我救赎的,那就是抓住现在还没有完全丧失的互联网的发展浪潮,打破过去那种地方国企的垄断思维,主动寻找战略协同的机会。现如今,连京津冀都一体化发展好多年了,可见“协同”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啊。自去年10月,北京一卡就通与高校合作推出了电子学生卡服务,整合了交通卡和校园卡的功能。截至今年5月底,北京一卡通已与数十所院校达成智慧校园合作,在28所院校成功落地电子学生卡。此次新推出的超级SIM-电子学生卡将通信功能也整合其中,并覆盖所有支持NFC安卓手机机型,实现电子学生卡安卓、iOS系统全终端覆盖。

这一行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蛋糕绝不可能一家独享,尤其是对于那些习惯了垄断的国有企业来说。只有提前培养协同意识,具备协同眼光,探索协同路径,未来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影像测量仪系列

光学测量仪

影像测量仪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