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统计表明,工作10年月薪过万的职场人士,只是寥寥而已,不过十分之一。

一万元似乎成为薪资的分水岭,也更多代表着一个人的事业成就。但是这道分水岭,并非放四海皆准,在北上广这类大型城市却面临“失灵”。

假使在一些中小型城市,月薪过万几乎代表幸福人生。而场景置换到北上广这类一线城市,一万似乎成为了“底薪”“起薪”。

随便逛逛社交网络,大把网友都在感慨压力山大,即便每月进账万元以上,似乎也很难负担一线城市的生活。

分明全国各地拥有同样的度量衡,但人们对于钱的价值,解读大有不同,焦虑如影随形。

但真相果真如此么?一位在北京工作的网友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在北京1.5w其实已经可以过得很不错了啊。”

她表示无法理解,为何人们觉得这是一线城市的打底薪资,仿佛低于此就吃不好穿不暖。

这位网友结合自己了解的实际状况,给大家算了个账单,假如税前1.5w,除开社保公积金到手大概1w+。独居租房每个月4500元,合租则减半,吃饭物价也属正常,就算是2000元。

“一个月还剩4000元,买买衣服买买鞋,根本不会窘迫吧。”

“就算4000元花得分文不剩,公积金还剩几万,离开北京可以取出来。”

“在北京去掉房租吃喝还能剩好几千,去二线或回老家连挣几千都难,吃饭租房一样要花钱。”

倘若按照这个逻辑计算,在高收入的北上广等城市,其实生活质量并不差。

但为何人们每每提起,总是习惯带上一个“漂”字呢?北漂、沪漂……

“人在广东已漂到失联。”一句歌词如此唱道。

之所以称之为漂,最直接原因是没有安身立命之所,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每月需要不菲的钱去租用他人的住处。

但倘若脱离这种思维定式来看,一个问题是:

每个去大城市打拼的人,都得建立“留下来”的目标么?

倘若人人都抱着这种初心去大城市,那么大城市早就爆炸不够用了。

城市状态亦是守恒的,既要容纳原有居民,又要接纳一定外来人口,它本身就不能无条件吸取所有来此闯荡的年轻人。

大城市拥有便利发达的交通、高不可攀的房价,但需要注意的是,它也拥有远远超过小城市的资源与机遇。倘若排除“安家”这个目标来看,年轻人可以在此获取更多工作机会,也拓展更多人脉关系。

其实就像上文这位网友所说:“如果你非说要在北京买房,那么1.5w翻倍都过得窘迫,北京房子不是普通打工族考虑的东西。”

北上广等大城市的房子,本就可以定义为奢侈品。而奢侈品,就代表绝非每个人都能拥有。

大城市无法安身,这本身就是生活常态,而真正可以获得的,也就是机遇、资源、人脉等等,我们普通人无法看着碗里想着锅里,得到了这头又惦记那头。

但是这种状况,也就注定了年轻人面临尴尬,他们也许闯不出事业,也许小有成就但必须返乡,最后一切又从零开始。但真正回去以后,既有心理落差,又要面临陌生的环境,比如更普通的生活条件,甚至是更低的薪资待遇。

一位北京打工人感慨:“远离家人亲朋好友,刚开始觉得爽,时间久了就怀疑人生,我图啥啊?”

居无定所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但真正逃离以后,又未尝不会面对新的烦恼。

只是排除掉安身立命这个选项之后,这些城市的魅力或许才会空前体现。倘若为此而感到焦虑痛苦,也许大城市并不是最优选项。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旅途。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多少钱

ogp影像仪

上海三维影像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