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2月20日电(记者潘清)伴随股市低迷、债市调整,内地资金跨境配置的需求趋于旺盛。在此背景下,作为连接内地与香港的跨境投资渠道之一,基金互认“北上”销售规模突破百亿元人民币。

基金互认于2015年7月1日正式“开闸”。同年‪12月18日,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注册共计‬7只互认基金。此后,首批互认基金陆续开售,其中“北上”基金尤受追捧。

国家外汇管理局今年1月下旬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6只香港互认基金在内地一年的总销售额达到102.21亿元,净销售额为77.72亿元人民币。

在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北上”基金的业绩表现也可圈可点。其中,由摩根基金(亚洲)有限公司管理的摩根亚洲总收益债券基金2016年实现6.6%的投资收益。

“海外债券市场规模庞大,环球综合债券指数覆盖超过1.7万只债券和逾50万亿美元资产总额。”摩根亚洲总收益债基基金经理张冠邦说,基于多样的投资工具和灵活的配置策略,亚洲总收益债基为内地投资者把握海外债市机遇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的机遇也存在于权益类投资中。摩根资产截至1月19日的数据显示,内地A股仅占全球股票市场总市值的2.88%。海外股市对内地投资者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作为上投摩根基金、摩根资产合作引进的另一只香港互认基金,摩根太平洋证券基金覆盖亚洲13个市场。得益于标的市场好于A股的总体表现,2016年这只基金的PRC人民币对冲份额收益达到13.5%。

在内地与香港多位资深投资人士看来,基金互认为内地投资者提供了投资于不同类型、不同策略且由海外基金公司直接管理的基金,这不仅帮助他们完善投资组合、分散单一市场风险,更有助于其把握世界各地瞬息万变的投资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10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快速走低,当年第四季度贬值3.73%,全年累计贬值近6.83%。进入2017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一度创下6.9526的八年新低。

这也使得内地资金全球配置的需求激增。包括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 、RQDII(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沪港通、深港通在内,各类跨境投资渠道都不约而同地出现资金争相“出海”的情形。

数据显示,截至2月16日最近一年沪港通、深港通南向资金净流入逾2600亿元人民币。2016年。QDII基金资产净值猛增近64%。今年2月16日,以全球市场各类美元债券为主要投资目标的海富通美元债(QDII)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内地市场首只上市可交易美元债基。

与其它跨境投资渠道的热闹景象相比,基金互认相对“偏冷”,2016年2月后未有新的“北上”基金获批。

不过来自相关渠道的信息显示,基金互认正等待“加温”。排队待审的10只香港基金中,包括了东方汇理香港-灵活配置增长基金、摩根全方位入息基金等。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近日表示,希望基金互认措施可再“迈进一步”,2017年能继续推动交易所买卖基金的互联互通,吸引更多基金公司来港注册,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三次元光学影像测量仪

光学系统测试

3次元测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