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公募老将奔私年内194位基金经理跳槽基金经理跳槽
本报记者 易妍君 广州报道
继董承非、周应波等转战私募之后,年内又一位知名基金经理从公募基金离职。
日前,上投摩根基金公告称,上投摩根核心优选、上投摩根行业轮动等4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孙芳因个人原因离任,上述基金,将由倪权生、陈思郁、李博等基金经理接管。《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平安资管”)内部获悉,孙芳已经入职,并出任投资总监,负责投资业务。“若有其他高管职务(任命),待银保监会任职资格核准。”
整体上,公募基金经理的流动依旧频繁。根据Wind统计数据,截至8月24日,今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共有194位基金经理离任。记者注意到,相较去年同期,今年年内公募基金经理离职人数仍处于“小高峰”。仅7月以来,就有58位基金经理离职。同时,年内基金经理离职人数较多的公司,以大中型基金公司为主。
离职人数基本与去年持平
在公募基金行业大发展、基金公司考核从严的背景下,今年以来,公募基金经理离职数量仍然处于近年来的“高峰”段。
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24日,今年以来,全行业共有194位基金经理从原“东家”离职。去年同期,对应的数据为213位,而2020年同期,离任基金经理共有172位。此外,2021年全年,离任基金经理人数达到321位,创下2017年以来年度基金经理离职的最高纪录。
此外,截至目前,今年年内,公募基金行业新聘基金经理人数达到428位。同时,178家基金管理人基金经理变动率的平均值为26.07%。去年同期,基金经理变动率的平均值为27.51%。
天相投顾基金分析师杜正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近三年基金经理离职数量来看,2022年年内离职基金经理数量,与2021年同期水平基本持平,均超过2016年至2019年的年度同期水平。这表明近几年内,的确存在基金经理变动加剧的情况。
基金经理流动较快的原因,“是由于国内基金行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带来业内人才的频繁流动。”他进一步谈到,综合来看,基金经理离职的原因可能涉及:离开行业、转管理岗、跳槽到其他公募基金公司或者“奔私”。
值得注意的是,在年内离职的众多基金经理中,不乏资历深厚、专业能力突出的知名基金经理。这类基金经理选择离职,大多数是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8月19日,上投摩根基金公告了公司副总经理、基金经理孙芳的离职事宜。公开资料显示,孙芳于2006年12月加入上投摩根基金,担任投资经理的年限超过10年。离职前,她管理4只主动权益类基金,最佳任职回报高达496.17%,年化回报20.14%。
与此同时,从年内的情况来看,绩优基金经理转战私募基金的趋势较为明显。如公募老将董承非、周应波,中生代知名基金经理崔莹以及新生代基金经理刘博、葛晨等,这几位在今年内离职的基金经理,几乎都选择了私募基金作为其职业生涯的下一站。不过,他们“奔私”的形式存在一些差异。例如,有的成为了私募基金公司的股东,有的则在新东家担任了投资总监职位。
在杜正中看来,随着国内基金市场的发展,阳光私募行业也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知名基金经理“奔私”屡屡发生。对于知名公募基金经理来说,“奔私”一来可以追求更加灵活的投资策略,二来能够有更好的激励。从趋势上看,随着行业的发展,“公奔私”预计还将长期存在。
有公募基金经理曾告诉记者,私募基金的超额业绩报酬相对公募基金更丰厚,对于绩优基金经理而言,其个人收入会实现大幅增长,当然前提是在不同的投研环境下,这些基金经理依然能实现较高的投资收益。“但管理公募金更能带来个人成就感,每个人对投资的认知不同,因此在职业选择上自然存在不同理念。”他坦言。
从基金公司层面来看,今年年内,离职人数排名前十的公司中,大中型基金公司的占比较高。其中,大型基金公司在年内新聘的基金经理人数普遍超过了离职人数。但也有个别基金公司新聘基金经理人数少于离职人数。
基金经理变更或影响业绩
从历史情况来看,基金产品更换基金经理之后,其后续业绩表现,主要依赖于新任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水平。而通常情况下,对于绩优基金,基金公司也会慎重选择后任基金经理,以确保基金业绩的稳定性。
以今年年初更换基金经理的某偏股混合型基金为例,其前任基金经理管理时间接近7年,且业绩较好:2019年~2021年,该基金连续三年跑赢了同类基金单年度平均收益率及沪深300指数。新任基金经理自1月下旬接任该基金后,当前任职回报超过3%,超基准回报达到13%。
需要提及的是,基金产品变更基金经理的原因,还有可能是上任基金经理业绩不达标,继而被替换。这种情况下,基金的业绩表现已经差强人意,后任者要想扭转局面,依旧面临较大的挑战。
总体上,就单只基金而言,如果更换基金经理的频率较高,其中长期业绩表现则有可能落后于同类基金。
根据Wind统计数据,在变更过基金经理的存续基金中,当前历任基金经理人数较多的基金多为主动权益类基金。具体来看,自基金成立之日起,目前约有59只基金的历任基金经理人数达到10位及10 位以上,且人均任职年限大多在2年;对应的债券型基金共有12只。业绩表现方面,上述59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中,只有23只基金,近三年业绩跑赢了同类基金的平均收益率。
相较而言,历任基金经理人数越少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其中长期业绩有可能表现更优。以上投摩根新兴动力A为例,该基金自2011年7月成立以来,始终由基金经理杜猛管理。截至8月24日,该基金最近五年的回报达到153.02%,同期,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73.54%,基金的业绩基准为49.93%。不过,也有个别成立8年以上的基金(由同一位基金经理管理),其近3年、近5年的业绩均未跑赢同类产品。
杜正中指出,基金经理变更必然会对基金业绩有所影响。他谈到,如果按偏股型与偏债型基金区分,相较于偏债型基金,偏股型基金在业绩、规模两方面均受基金经理变动影响较大,表现更为敏感。具体来看,偏股型基金业绩波动主要集中在-20%至+20%之间,部分偏股型基金出现了规模缩水近400亿元或是规模增长近300亿元的情况。因此无论是规模还是业绩,基金经理变动都存在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的方向需要具体分析。
对于投资者而言,如果购买的基金发生临时更换基金经理的情况,则需要特别注意。
“投资基金本质上是投资于基金管理人和基金经理。对于基民来说,应当增加对基金经理投资策略与风格的了解。当持有的基金出现基金经理变更的情况,应当仔细分析新任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并根据投资策略与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决定是否继续持有。”杜正中提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