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公募基金赚了净值基民亏了钱18收益一天多少钱
公募基金有很多怪现象。
比如业内说的形象基金:就是一个基金公司或者基金经理,发行了100支基金,这些基金有赚有赔,如果算平均收益率甚至跑不赢银行理财,但100支里面毕竟有几只表现好的,在路演或者业绩展示时,就挑这支好的来展示,而刻意回避业绩差的,来说明自己的管理能力优秀,这就是形象基金。
我们几天不谈这个问题,有时间再单独说,今天谈另外一个问题。
主动管理的基金,尤其是一些所谓的明星基金,往往净值看起来还不错,但实际基民是不赚钱的,有的甚至还要亏大钱,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基金赚了净值基民亏了钱”现象。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假定某无负债的主动基金A,A持有茅台一支股票。假定在茅台股价100元时,A基金买了茅台0.1亿股,对应基金份额10亿份,A基金净值为1元(基金净值=基金总资产➗基金份额)。
A基金此后没有新的申购。随着时间的流逝,假设过了10年,茅台价格涨到了1000元(不考虑分红和送转),此时A基金的净值为10元。
A基金10年取得了10倍的收益,年化收益26%,妥妥的公募基金界大哥,基金经理也成了大网红经理,赢得万千鲜花和掌声,基民慕名追随,钱像潮水一样涌进来。
这时候A基金开放申购,基民以10元净值又申购了100亿份额。这时基金份额为110亿份,基金资产为1010亿。
过了一年时间,茅台价格跌到了700元每股,此时基金资产770亿,基金净值为7元。看净值,A基金是大赚的,但其实A基金是亏损的,亏损额为770-10-1000=-240亿。
这时候基民会看到:11年时间,A基金从净值1涨到7,基金取得了年化18%的收益,但基民却亏了240亿。
这背后代表着什么现象呢?
我们来描述一下:当股票还便宜的时候,基金不敢多买,买了少部分,等到市场疯狂股票大涨的时候,本该减仓或者关闭申购,A基金却大量开放申购,趁着高点大量圈钱。
基民大量的资金买进来,有的人甚至卖房买基金,这时候市场来了一轮调整,不但把之前赚的钱全吐回,还倒贴亏了钱。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追涨杀跌的过程,其表现和普通散户无异。
和散户无异,有两层意思,一是A基金基金经理水平不行,和散户一样,追涨杀跌,毫无主动管理能力。
二是A基金的基金经理是专业人士,但脸厚心黑,道德败坏,在本该减仓或者关闭申购时却大量发行基金,让基民申购,自己做大规模多赚管理费。
无论是哪一种,基金公司作为专业管理机构,都不应该发生,如果是一,那是水平问题,如果是二,那是道德问题。
当然,对于这种现象,艺茗老师也不想做过多的道德谴责。我今天想表达的是,用基金净值去度量基金业绩其实存在很大的误导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基金赚了净值基民亏了钱的情况,罪魁祸首还是管理费。
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为了收管理费,天然的有拼命做大规模的诉求而不顾基民的利益,把自己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职业道德抛之脑后。
正是有管理费的存在,才让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旱涝保收,不管能不能给基民赚钱,自己是肯定赚钱的。
收管理费让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重心就不会放在替基民管好钱上,而是会放在做大规模上。我们经常说的基金经理发行一堆基金挑好的做形象展示以及基金经理替基民赌博式管钱(拿基民的钱押风口,赌赢了基金经理名利双收,赌输了赚管理费)。
我们做一些思考,是不是主动基金应该取消管理费,让基金公司不再热衷于做大规模。基金经理的报酬应该来自基金的盈利,而不是基于规模收管理费。这样基金管理人的利益才能和基民的利益一致。
这是公募基金行业的制度缺陷,当然有职业道德的基金经理是可以做到在市场疯狂股票高估来减仓,甚至关闭申购来保护居民的利益,但是现实中这样做的人却寥寥无几,毕竟这样做虽然对基民好自己却少赚钱,基金经理和居民的利益并不一致。
你要问我怎么避免以上问题,也没什么好办法。指望基金经理良心发现,是个小概率事件。最好的还是自己学会投资,自己管自己的钱,不给基金经理割自己韭菜的机会。
艺茗老师之前也吃过类似的亏,上过类似的当,所以希望通过公众号来传播投资知识,希望让更多的人掌握投资技能,收获自己的幸福人生。
有同学问投资难不难,赚钱的事哪有轻松的,但艺茗老师觉得,只要能跟着本公众号系统学下去,就可以系统的掌握投资知识,不但在投资时少踩坑,还能让自己辛苦挣的钱获得不错的增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