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青未了|故乡的猪头肉冻2、别人笑他太疯癫 他笑别人看不穿 “画痴”赵世新的绘画情结3、他们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国”丨温岭日报通讯员金云国:新闻让生活变得更精彩

青未了|故乡的猪头肉冻

腊八,刮了一上午得风,教室窗户玻璃坏了两块,没钱买玻璃,糊上两张白纸,这白纸裂了口子,如伤风的鼻子,呼哧呼哧的,让人暗暗为它使劲。

风一停,黑云密布,不大一会就落雪了,一开始还是细细的,碎碎的,不一会就如指甲盖一般,一层一层落下来。

雪越来越大,老师开一个碰头会,因为后村的孩子需要翻越一条沟,路滑,不安全,决定停课一天。

大运在老师开会的时候就已经控制不住嘴巴了,给我讲解怎么烀猪头,做猪头肉冻,这猪头肉冻如何美味,兴奋得他两嘴角冒沫,流涎已经过了衣襟。

他三叔腊月初十结婚,前几天就开始张罗着请客,七大姑,八大姨,还有小孩子都来了,村子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他奶奶为了办喜事,杀了一头猪,猪一叫,就连大运的魂就被勾走了,就更不用说村子里的狗了。他这几天上学都是迟到,有时还会早退。老师批评他很多次了:“这是你三叔结婚,不是你结婚,缺了你,你三叔入不了洞房?”

老师哪里知道,他不在乎他三叔入不入洞房,他在乎猪头肉冻。穷困的八十年代,谁家若是有婚嫁,这香喷喷的味道早已将馋嘴的小孩子魂魄摄去。

“烀猪头最重要的步骤你知道吗?”这家伙孔乙己一样地问我,我都烦死了。

“热水剐毛,有时剐不干净,就得用烧红的火棍去烙,滋滋的,直冒烟,烟的味道可好闻了,猪耳朵、猪蹄子里面的毛,手伸不进,只能烙,一烙就干净,猪鼻子还有眼睫毛,都得烙,这些我都会了。”大运右手拿着铅笔充当烧红的铁棍,他那翘边的练习本便是演示的对象,左手配合右手,嘴巴也没有闲着,还“滋滋”响着,似乎作业本能冒烟一样,眼睛眯缝着,陶醉在幻想的烧焦猪毛味道里。

“猪头猪蹄处理干净,猪下水,其中大肠,小肠,一定要这样处理,翻小肠,需要高粱梃子,处理干净,放入八印锅,加八角,花椒,桂皮,陈皮,草果,还有一些香叶,灶下最好用松柏木疙瘩,耐烧,火劲大,有香味,咕嘟咕嘟的熬起来,等着猪头肉熟透,捞出,拆骨,切碎,再放酱油,大火煮,汤滚开,加细火慢炖,多闷一会,一掀锅盖,多重香味融合,香喷喷地,然后盛在大盆里,成冻后,拿刀子歘歘几下,将冻割成小块,捏在手指上,琥珀色的猪肉冻,轻微微颤动,一口闷下去,不必咀嚼,冻先融化,慢慢细品,其味深长,嚼一嚼猪大肠,那种享受就不要再提了,神仙都不换。”大运说到这里口水已经流过了大襟,还有他那可怜的作业本,在充当小肠时,被他揉搓的不像样子了。

这种回味,不但讲的人神往,就连听的人也会被吸引住。前后排的同学也是被大运绘声绘色地描述馋坏了,不住咽口水,咕咕声响此起彼伏。大运见我们神往的样子,更加得意起来,老师这几日的批评相对于学会美食的制作工艺,品尝(不应该叫品尝,应该叫偷吃,这家伙说走了嘴,已经偷吃了好几次)美食,已经很值了。

“嗨,烀猪头,做猪肉冻,手艺我都会,就等猪头了,以后,谁想烀猪头,就找我。”大运拍着自己的胸脯,大包大揽地说道。

放学后,大运撒谎说要写作业,在书包里藏着一个大馒头,几片猪头肉冻,喊上我,阿甘还有小城,找一个墙根处,四人轮流啃,看着落雪大运不由得憧憬起来:“要是顿顿大馒头,猪头肉冻那该多好。”

烀猪头,做猪肉冻。即便过年,村里也没有几家吃的起,若谁家烀猪头,小孩子都当做一景,前来围观,肉香在风里一起,就连村里的狗闻着香味也过来,为抢夺骨头它们呜呜哇哇地叫着,甚是热闹。拆骨的主妇一脸的微笑,甚是得意。没钱买猪头,手艺先学着,以后总会用得上。大运似乎入魔,梦里拆骨,总觉得肉太紧,使劲一撕,醒来才发现被子扯破,被他娘一顿好打,说他如果学习这般用功,早考上大学了。

年,还是值得期待,吃不起猪头肉冻,备一些猪皮,或者买几个猪蹄,泖干净,除掉猪毛,平时珍藏的香料拿出来,放在铁锅里,咕咚咚煮起来,等着味道出来,将与猪脚捞出,细细拆分,肉皮切成细细的条状,悬浮在汤中,置于屋角。小孩子馋,夜间睡不着觉,老惦记着,父母警告说,这肉冻需要休息,若是惊醒它,就不会冻上。孩子们憋着好奇,干等着。

年夜饭端上一盘,就一杯浊酒,甚是过瘾。半夜鞭炮一响,这年就到了高潮,当时没电,小孩子摸黑起床挨家挨户拜年,甚是热闹。

九十年代,村里通电,山村虽然穷,夜间,还能见一点亮光。已有几年没有吃到猪头肉冻了,大运仍然念念不忘。这一年,大运已满十六,见年长的走南闯北,赚钱盖房,羡慕不已,他也有梦想的,说要拥有一家自己的猪头肉冻铺子,课堂只能给他想象,却无法给他施展的机会。

正月十六,大运备好了行囊前去北京打工,佛晓,我,阿甘还有小城去送他。他妈煮了一锅面条,加了几个荷包蛋,灶火照亮少年的脸,一脸果敢、刚毅还有莫名的兴奋。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拂晓,落月将沉,寒鸦眠醒,鸡鸣此起彼伏,一片一片流霜轻飞,落在头发上,落在眼眉之上,渐渐在人面上雕刻出了风霜之色。大运扛着自己简单的行囊还有远大理想,甩了甩昨天在镇上理过的长发,整了整新买的面包服,他说道:“我要将最美的发型带到北京去。”

他一路清唱《大约在冬季》,是的,他将在冬季回来,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等我好消息,我会将技术升华,你们将会吃到最为美味的猪头肉冻。”

车子启动的刹那,大运的老娘忍不住泪流,还不住地给一起出外的人说好话,让他们帮着照顾好大运。

大运则尽量表现出男子汉的样子,示意他的老娘:“我现在已经大了,可以照顾好自己。”

我也偶尔收到他的来信,渐渐地他的信少了,很少有猪肉冻的消息,言辞之中他很快活,周末夜间坐地铁,围着北京城转,听北京人说话,看北京美丽姑娘,美中不足的就是没有猪肉冻,不过有水晶脍。

我们小年夜去看他,他妈守着四个猪蹄子,黯然神伤,他爹见我们来,心情倒是还不错,说道:“大运不回来过年了,这不捎来猪蹄子,说是给我们补一补,算是过年的礼物。”

他爹将猪蹄子放在蜂窝煤炉上,忙活起来,烧红的炉条烙着猪蹄间的细毛,他妈听着这声音,仿佛在燎她的心,屋子里的青烟如缠绵悱恻的曲调,又如舞动的巫婆,不知使了什么妖法,不一会她忍了很久的眼泪便哗哗地落下。

转眼又是一年,大运回来了,两年不见,他更高,更壮了,留了一个分头,类似于郭富城一样的发型。那件还在流行的面包服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件羽绒服,还有一双棕色皮鞋。

“嗨,伙计们,我来了,今年一定要让你们吃上烀猪头,再不济也要猪皮冻来补偿你们对我的思念。”这大运还是以前的模样,一说到吃他就口水肆溅。

“不过呢,年集上我们先去过过瘾。”这家伙腰包里有了钱,说话底气也足。

腊月二十五,年前的最后一个集,集市就在镇上小河边,十里八乡的聚拢而来,从桥上向下看,这衣服的色彩也在发生变化,单调的军绿色,褐灰色,慢慢地出现了红色,绿色,黄色,衣样式也在变化着,大棉袄、棉裤已经是老年人的专利了,款式新颖色彩靓丽的衣服都在年轻人身上,如春天草原的花一样,让人赏心悦目,这才是年轻人该有的色彩。

我们看过镇上的烟火,穿过拥挤的人群,来到歪头徐三摊位,摊位前排满了人,歪头忙得不可开交,面前四个铁皮盒子里都放满了猪头肉冻。我们等了好久,才买到一斤,大运让歪头徐三将肉冻切成小块,在几排青石桌子处寻一位置,又要了一斤酒。

“哥们,今儿个可不白吃,要记住了这是什么味道,两天后,尝尝我的手艺。”大运甩了甩长发,有些挑战的况味。

伸着长长的筷子,轻轻戳过,一块琥珀色的猪头冻便跳到筷子上了,轻颤颤地,小心翼翼地塞进嘴巴,入口时微微的有些咸,随着冻的融化,香料的味道慢慢开始释放,如初春的碧桃,暖暖的,香香的,又如雨中的红杏,芬芳轻漫,唇舌之间有着恍惚的鲜美。歪头长的不咋地,对于这味的掌握真是恰到好处。筷子尖上猪头肉冻的碎粒晶晶然,也在诱惑你,不要将其丢弃。我们都在贪婪地享受着猪头肉冻带来的美味,酒不能多喝,它只起着冲淡这味道的作用。

大运拎着残酒,沉默许久,歪头手艺已至臻境,如何超越。

“这味还是家乡的正,北京有水晶脍,没有这么好的味道。”大运若有所思,慨然而叹。他自然清楚各地有各地的味道,本地的味道滋养了他,占据了他记忆的最深处,这味也是这般,先入为主。

“不可畏战而败,至少能找到我奋斗的目标不是。”大运低声说道。

大年初一,大运请客,窗外风吼,室内炉暖,桌上摆了几个小菜,温一壶小酒,另一大盆大运精制猪头肉冻。

“欢迎诸位品尝。”大运已经没有小时的口涎,显然已是清爽的少年。

这一道菜,若跟村里厨子比,算是上乘,若跟歪头比,先从品相上看,色彩之上没有歪头温厚,在味道上,入口之时,待冻融化,香味释放没有歪头的那般平淡,温和,太过刚猛,嚼劲略差,口感不畅。这一顿饭吃的真是折磨,大运问的你搜肠刮肚,非要说出与歪头的不同,阿甘与小城已经受刑不过,紧着喝酒,不知是清醒还是麻醉自己。大运拿出一张纸,看他这样认真,我们也不能敷衍,详细罗列。

“歪头卖四盒,你能卖半盒已是不错呀,我们这,哪个不是等着歪头卖完才开张。”大运老爹知道歪头的手艺,为了不打击大运,变着法地夸儿子,不过他话锋一转,“这猪肉冻也就逢年过节吃一顿,平常人家谁吃呀。”

“大运,你的猪头肉也不是没有优点,味道爆炸力太强,一下子就可以让人喜欢。”我只有安慰他,怎么着,这优点还是可以找到的。

两年不见,他跟我们聊起了他的经过,一开始在工地刮腻子,做了半年没有挣到钱,又去饭店跑堂,凭着他对美食的执着与独到的鉴赏力,颇受后厨欢迎,做了帮厨,闲暇之余,大师傅讲解一些作料的特点及用法。满以为回家之后自己可以将歪头徐三斩于马下,没想到还不曾靠近歪头,竟已溃不成军。

“还是所学不够呀。”大运半醉之间很清醒自己的不足。

“大运呀,不要灰心,爹看好你。”大运老爹很认可自己的儿子,这猪头肉冻毕竟比他三叔结婚那年做的好吃多了。

“明年,继续,大运。”我们自然也希望这家伙做得更好。

正月十六,放过出门的鞭炮,大运扛起自己的行礼,匆匆赶路,扎实自己的基本功去了。

长大后,各忙各的。理想如梦里的痒,挠过了,舒服了,有些人会忘,有些人还是会惦记。

转眼到了二零零零年,我已在外地,等我在家过年的时候,与阿甘,小城相约大年二十九去大运家。

“大运,在县城还没有回来呢?你们先进来坐一坐。”当我们去大运家找他的时候,大运老爹说道。

大运家变样了,现在五间大瓦房,前有走廊,东西各一个配房,因是冬天,走廊已经被铝合金门窗包严,做成了暖房,我们坐在暖房里,晒着太阳。

茶水还没有喝一杯,门外就有摩托车声音,听声音就知道大运这家伙回来了,一边走一边吆喝爹妈,进门见到我们,他也是一愣,放下怀里的箱子,笑着说道:“别走了,尝尝我的手艺。”

我们围桌而坐,暖暖的炉子,让人忘记外面的寒风,温一壶热酒,大运将猪头肉冻端上,色彩不像多年前吃过歪头徐三家那样深沉,有着一股阳光,在视觉上更加透亮,轻轻夹过一块,含在口中,这味道还是爆炸的感觉,但这种爆炸却能吸引你去细细品味,各种味道交融,尤其是其中的那一层白油,爽而不腻,让你不得不去夹下一块,来填补刚才错失的其一味道。

“与歪头徐三的大不一样呀!似乎更为现代,适合于大众口味呀。”我不禁轻叹。

“你还不知,这大运拜在歪头徐三师父门下,如今已经出师三年,在城里开了自己的猪头肉冻馆。”阿甘笑着说道。

“是的,这家伙可不得了了。”小城似乎吃过多次,但每次吃,口感与味道仍有区别,都很让人沉醉。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猪头肉冻的人多了,这生意,也就好多了。”大运爹高兴地说道。

二零二零年代,我回到了老家,问及大运,阿甘告诉我,大运已经在城里安家,买了楼房,将父母接过去了,笑着说道: “现在的大运,不再是满口流涎的大运了,这猪头肉冻馆开大了,红火起来。”

“谁能想到这家伙搞大?”阿甘接话,说起大运他们都很羡慕。

“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指望一个菜,一种口味已经不能满足邻里街坊,大运这家伙挺有想法呀,根据不同的口味做成不同的调料包,详细介绍如何去做,如果他们真不放心自己的手艺,他们也可以请他做现场指导,这不,我家还有这家伙的卖的调料包呢。”小城说完,回家取出一个精致的调料包,赫然写着大运牌。

“是的,现在大家吃喝不愁,不用过年,谁想吃猪头肉冻,就可以买个猪头,自己去做。嫌费事,怕麻烦,也可以买成品的,随时吃。”阿甘开心地说道。

作者简介:张之,山东临沂人,爱吃,爱玩,爱旅游,更爱听故事。

壹点号张之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别人笑他太疯癫 他笑别人看不穿 “画痴”赵世新的绘画情结

香城都市报报社(记者/庞赟 摄影/张仰强 通讯员 马彪)

在崇阳县青山镇,有这么一位农民,他放着家里好好的田地不耕作,却整日摆弄起毛笔和墨水,痴迷于写诗作画。很多村民不理解,认为他是不务正业,而他却乐在其中,不能自拔。他就是赵世新,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

自幼喜看连环画

1968年7月,赵世新出生于崇阳县青山镇原大泉村8组。赵家世代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一大家人就靠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生活。到了赵世新这一代,赵父育有6个儿子,赵世新排行老四。

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能养活一大家人就很不错了,何况是送孩子们进学堂读书。好在赵父有远见,认为自己就算再苦再累也要让儿子们读书识字。于是,在赵父的坚持下,孩子们陆续走进了学堂。

看着哥哥们一个个的背着书包,进了学校,年幼的赵世新心里好生羡慕,盼望着自己也能快快长大,早点去读书。由于家里条件实在有限,赵世新直到9岁才走进学校大门,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

4年之后,家里实在无力承担这么多孩子的学费,赵世新就和哥哥们一起辍学了。突然离开心爱的学校,赵世新一下无法适应。白天,他帮着家里干农活;晚上,他就在煤油灯下翻看发旧的课本。

其实那时候,赵世新心里就藏着一个秘密——喜欢小人书和连环画。

由于家里穷,几分钱一本的小人书和连环画,赵世新都买不起,可是又想看,怎么办呢?他就想尽办法攒钱,农忙时,除了做好家里的农活之外,他去帮别人干活,赚点小钱;闲时,他去捡垃圾卖。有时候家里给的零用钱,赵世新舍不得花一分,全部都攒起来买书看。

“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对小人书和连环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赵世新回忆说,那时候的小人书和连环画,都是黑白色的,画得也比较粗糙,不像现在的书这样精美。读书的时候,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他就在座位上用铅笔模仿书中的图画,一度还遭到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嘲笑,认为他是不学无术,即使学会了,也画不出什么名堂来。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赵世新说,他对画画的热爱,只有自己清楚的知道。

把水泥袋当画纸

1990年,赵世新经人介绍,认识了农家女刘球保。不久之后,两人就结婚了。

“我开始不知道他会画画,直到结婚的时候,看到婚房上的人物画像,才知道都是他的作品。”刘球保说,到他们结婚时,赵家的经济还处于拮据状态,没有钱建新房,赵世新就把家里的泥巴房装修了一番。而所谓的装修,只不过是赵世新自己在墙上画了几幅色彩鲜明的人物画像而已。

这些画像,赵世新一直留到现在,像稀世珍宝一样被他珍藏起来。

画画需要笔墨纸砚,这些对于赵世新来说,都是难得的奢侈品,可家里哪里有结余的钱去买这些东西?没有条件,那就想方设法创造条件。

买不起毛笔和墨水,赵世新就用铅笔代替,铅笔哪里来呢?都是他平时捣鼓破烂时捡出来的。一支几厘米长的铅笔头,赵世新都要省着点用。“一次不能削长了,太长了容易断,断了就用得快”赵世新说,画画特别废纸,为了这个,他也是想破了脑袋。

“有空的时候,就四处转悠,看到废纸就捡回来当画纸。”赵世新说,捡的废纸毕竟是有限的,没有纸的时候,他就用毛笔蘸清水,在平坦的地面上作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水泥袋其实很适合画画。

“水泥袋子是有3层的,里面一层塑料膜,外面一层外包装袋,中间还有一层,是干净的,这一层特别好画画。”那一段时间,赵世新只要打听到周边哪家做房子,就去讨要水泥袋子。他将脏的水泥袋子洗好晒干,再将中间一层撕下来,用于练字作画。

于是农忙时,赵世新和妻子一起劳作,闲暇时,他就练习画画。一手拿锄头种地,一手拿画笔画画,成了赵世新的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

“感觉他就跟疯了一样。”妻子刘球保说,有时候赵世新为了练习画画,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特别是晚上,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写字画画,这样特别伤眼睛,她劝说了很多次都无用。

泥腿子”变身“名画家”

“请问赵师傅在不?”2月26日,记者来到崇阳县天城镇三角洲中津桥一处居民住宅的地下室,采访赵世新时,不断的有顾客来找他。

原来,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因生活所迫,赵世新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好,外出务工。他先后在崇阳县一家装潢店当过几年学徒,学过雕刻、电焊、铝合金门窗等手艺。

出师后,赵世新和妻子就自谋生路,在县城开了一家画廊,从事墙画、对联、雕花、装裱、书画作品展卖等业务。

“店面以前在正街上,后来租金上涨,赵世新做生意又实在,赚不到什么钱,我们只能转到地下室来了。”刘球保快人快语说道,这些年,丈夫不管处于什么境地,始终没有放弃作画。

2004年,赵世新经人介绍,加入了崇阳县老年书画研究协会。“刚入会的时候,有些人觉得我是一个农民,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就是一个门外汉,有些瞧不起我。”赵世新说,他没有为此感到自卑,而是拿出实力说话。同时,他还虚心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

“加入协会,是我最正确的选择。”赵世新感言,起初他作画,只是对照模仿,并没有自己的元素和思想。直到有一次一位名家直言不讳地指出,赵世新的画其实一文不值!话虽不长,却给了赵世新当头一棒,此后他苦练内功,拜访书画大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他的第一幅牡丹画作《花开富贵》以200块钱的价格被人买走。渐渐地,赵世新的名气在当地打开了,越来越多的人来找他卖画。赵世新也成为了中国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作品在全国及省市的比赛中屡次获奖。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等2个儿子都成家后,啥都不干了,专心作画。”采访结束时,不善言辞的赵世新说,他这一辈子,算是与画画结上不解之缘了。

更多咸宁本地新闻,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香城都市报(或公众号搜索:xcdsbgfwx)

他们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国”丨温岭日报通讯员金云国:新闻让生活变得更精彩

金云国出生于1978年12月份。那年那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由此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而他的个人奋斗足迹,也融进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中。

金云国

金云国的老家在温岭市石桥头镇下宅金村,是家中的独子。在温岭乃至台州的新闻媒体圈,金云国因其新闻线索多、做新闻很拼,而为人熟知。其实在涉足新闻媒体之前,他曾做过车床工,干过木匠活,还曾开过十余年的挖掘机。

初中毕业后,金云国经家人安排,跑到箬横跟人学做车床。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温岭农民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农民建房一度热火朝天。作为木匠世家,父亲瞧准了商机,又安排他做起了木匠活,好传承这一门家传手艺。于是,金云国又学起了木匠活,继而又在家人的安排下,跟人学做铝合金门窗等。

几年之后,当看到身边一拨拨人涌向外地经商务工,金云国内心羡慕不已。于是在1997年,他只身前往宁波,在大榭岛一处工地上谋得了一份干杂活的工作。那时的金云国对工地上的工程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主动提出想学挖掘机驾驶,好多学一门手艺,工地负责人被金云国的诚心所打动,安排他跟着一名挖掘机老司机学艺。勤奋的他决定好好把握这次机会,每天,从早上6时忙到晚上9时,他都认真地跟着师傅学艺。只要师傅一得空,他就自己上机操作。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学了一年左右,他终于“出师”,并在不久之后考取了相关从业证。

金云国说,原本他一直认为,自己会将挖掘机司机这一角色干到底。直到一次机缘巧合,他无意间接触到新闻媒体时,这才发现,原来自己的生活可以变得更精彩。

2005年,金云国从宁波回到温岭,碰到儿时的玩伴——现如今的中国新锐导演金华青。当时金华青正在拍摄《柳菲的暑假》,反映的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学生的求学环境。在帮金华青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金云国惊喜地看到,用媒体的力量,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因此,他开始喜欢上了新闻事业。

21世纪,不断发展的新兴传播技术推动了“全民记者”时代的到来。2005年年底,金云国成了台州电视台百晓栏目的特约记者,随后成为台州600新闻的首批DV记者联盟成员。于是,金云国的身影不时出现在了台风天、火灾救援现场和求助报道新闻中。每天在温岭采写拍摄新闻,随后驾驶一个半小时的摩托车前往椒江送片送稿,这成了他生活的常态。有时为了报道一条好新闻题材,他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这些年,金云国的大量新闻稿件被各级媒体所录用。在积极报道新闻的同时,由于自身知识水平有限,他平时还借助上述平台,每天阅读记者的稿件,钻研新闻写作技巧。

今年第九号台风“利奇马”于8月10日1时45分登陆温岭市,登陆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16级。防台期间,金云国所采写的温岭干部群众积极防台的新闻报道,被欧新社、美联社等多家新闻媒体所采用。

隔热门窗

高端门窗

高端别墅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