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广东梅州市这些在建或拟建的建设工程项目清单2、跨域调研·解困产业①|大埔陶瓷,下一个路口何去何从?3、铝业大王管保强,40年代从梅州移居马来西亚,如今身家30亿美元

广东梅州市这些在建或拟建的建设工程项目清单

1、兴宁市宁江中学学生宿舍食堂等建设项目,地区: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投资金额(万元):1465,项目规模:建设内容为:1、拆除原有旧主校门门楼,新建一座学校大门门楼;2、铲除左边教学楼外墙老旧脱落外墙面,面饰新外墙瓷砖;拆除原有老旧门窗及水电线路,重新安装不锈钢教室门、铝合金窗及不锈钢防护网,重新布置水电线路;3、新建一条170m长、4m宽的混凝土校道;4、新增1个标准混凝土篮球场及2个标准混凝土排球场;5、拆除原老旧危房后新建一栋5层高(一期3层)宿舍饭堂;6、新建设一栋半地下室设备房后期根据消防规范布置室外消防管网;7、配套室外园林绿化及相关设施设备。

2、五华县华城镇城镇村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地区: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投资金额(万元):1974,项目规模:改造道路约1163米、排水沟1163米,给水、照明、绿化及其他市政配套设施等工程改造

3、梅县区梅州大桥至德龙大桥沿河跑道提升工程,地区:广东省-梅州市,投资金额(万元):465,项目规模:改造路段长约3100米,主要改造内容为沿江中路、沿江北路人行道铺设透水混凝土道路并将西桥头的花带改造成小花园,增加群众的休闲场所

4、五星加油站建设项目,地区: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投资金额(万元):300,项目规模:项目占地5866.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其中,建设1栋100平方米的办公营业室、搭建400平方米的加油棚及配套设施,安装4台双枪税控加油机、3个各40立方米的地埋式储油罐。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成品油6000吨。

5、梅州市岭南裕宝实业有限公司华城镇宝盛新城小区二期建设项目,地区: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投资金额(万元):18771,项目规模:项目占地面积1656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9524.47平方米。主要建设住宅、商业、物业管理用房、地下车库及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可供给商品房411套、停车位513个。

6、梅江区金山街道文保路烟厂宿舍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地区: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投资金额(万元):174,项目规模:该项目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项目总投资143.235367万,对烟厂宿舍老旧小区内10栋楼及配套设施进行改造,总改造户数140户,总面积约5200平方米,工程内容包括:拆除原有混凝土路面,重新铺混凝土路面,铺沥青路面,水沟加盖板,弱电线路埋地处理,破旧墙面维修等。

7、大埔县产业转移工业园(县城工业小区)标准厂房项目(一期),地区: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投资金额(万元):10885,项目规模:规划用地面积2094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2571平方米,其中计容建筑面积为41898平方米,不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为673平方米。分一、二期建设。一期为建设1号厂房,建筑面积32165平方米;建设一栋研发楼,建筑面积5496平方米;二期建设2号厂房,建筑面积3667平方米;建设一栋甲类仓库,建筑面积570平方米

8、瓷都花园,地区: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投资金额(万元):10000,项目规模:地上:1#、2#26层,3#25层,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45226.7平方米

9、节能环保设备生产项目(自编号:综合楼、厂房A、厂房B、厂房C、厂房D),地区:广东省-梅州市,投资金额(万元):1308,项目规模:综合楼层数-1/5层,建筑面积2475.02㎡;厂房A层数4层,建筑面积3987.55㎡;厂房B层数2层,建筑面积4447.92㎡;厂房C层数2层,建筑面积5031.06㎡;厂房D层数1层,建筑面积1200㎡。

10、广东盈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万吨高端电子铜箔建设项目,地区: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投资金额(万元):280000,项目规模:项目总投资28亿,总占地面积8.87万平方米。分两期实施,一期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4.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5万平方米;二期投资13亿元,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主要建设3栋厂房及配套设施,设备包括溶铜、生箔机等。每期均预计年产2万吨高端铜箔。

11、古埜中学宿舍楼及附属工程,地区: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投资金额(万元):718,项目规模:地上5层,建筑面积2235.28平方米:地下1层,建筑面积188.76平方米

想要具体项目规模、建设单位、详细地址以及其他信息?

欢迎关注、私信木子小姐!(欢迎分享+转发!收集不易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抄袭!想要项目信息私信即可提供)

跨域调研·解困产业①|大埔陶瓷,下一个路口何去何从?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市第八次党代会工作部署,推动梅州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梅州市委政研室、梅州市工商联联合南方日报梅州新闻部推出“跨域调研·解困产业”梅州产业发展深调研全媒体报道,根据产业相似、发展可鉴的原则,选择梅州陶瓷产业、铜箔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茶叶产业、矿泉水产业、酒产业等具有代表性、并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产业为样本,与全省、全国有参考价值的地区同类产业进行比较分析,学习先进找差距,借鉴经验促提升。敬请垂注。

“北有瓷都景德镇,南有高陂白玉城。”

这句话,曾经在业界和民间流传。如今瓷都景德镇仍然名声在外,而以高陂镇为集聚区的大埔陶瓷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作为“中国青花瓷之乡”,大埔是我国四大青花瓷生产基地之一,制瓷工艺饮誉中外。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大埔陶瓷产业,在过去数十年日渐式微,最高年产值甚至未能突破50亿元,如今更是跌到10亿元左右。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周边的陶瓷产区潮州市和福建德化县,在近年实现500亿产值基础上,吹响了冲锋千亿产值的号角。

昔日荣光,大埔未曾忘记,更盼赓续。近年来,大埔县一直致力推动陶瓷产业发展破局,尤其是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着瓷企密集调研全国主要陶瓷产区、问策专家、重新编写陶瓷产业发展规划等,频频的动作均指向一个目标:寻找大埔陶瓷产业发展的新出路。

下一个路口,大埔陶瓷何去何从?

带着问题出发,到一线找答案。一个多月来,南方日报记者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大埔陶瓷产业想要打开发展新局面,必须做好“突围破局”挑战题和“转型升级”必答题,同时做足“潜力赛道”抢答题和“有为政府”加分题。

在潮州市广东松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陶瓷展厅,精美日用陶瓷尽显国风新韵味。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1.认清危与机

直面“突围破局”挑战题

“大埔陶瓷到了背水一战、绝地奋起的时候了!”

这是近期在大埔调研陶瓷产业时,听到最多的声音。此话绝非危言耸听。在2016年达到35.15亿元产值后,大埔陶瓷产业断崖式下降,到2022年已经跌到10.77亿元。

“说实话,这样的态势,真让我们坐不住了!”大埔县陶瓷办相关负责人说,尤其是近期从湖南醴陵、山东淄博、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调研回来后意识到,“大埔陶瓷已经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

当地部分陶瓷企业家也没想到,2016年会是大埔陶瓷的重大转折。“按照正常趋势,到了30多亿产值,下一步就是50亿、百亿目标了。”一位企业家说。

大埔工艺美术彩绘作品。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大埔陶瓷这几年怎么了?

“要了解大埔陶瓷怎么了,就要从更长的时间范围去观察,还要跳出大埔去看看。”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黄弘说。

40多年前,改革开放浪潮奔腾而来,中国瓷业取得长足发展。与大埔一山之隔的潮州,便是例证之一。

“改革开放后,潮州陶瓷企业蓬勃涌现,陶瓷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广东松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林道藩说。从1985年创办至今,松发陶瓷深耕日用陶瓷行业38年,已形成完整成熟的产销链条。

“可以说,从2004年到2020年前,是潮州陶瓷产业的黄金发展时期。”在林道藩看来,在这近20年内,潮州陶瓷攻克产业转型难题,形成了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在潮州市广东松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陶瓷展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精美陶瓷。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4年,潮州陶瓷工业总产值从129亿元增至508亿元,十年迈过4个百亿门槛。

“过去二十年,潮州政企同心同向,推动形成了龙头企业集聚、产品门类齐全、上下游配套生态完善的陶瓷产业集群。”潮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运行综合科科长丁跃表示,目前潮州是国内产业链最完整的陶瓷产区之一,从上游的原料、设备、窑炉、模具、花纸,到下游的包装、物流、销售、质检等环节,以及相关配套均可在本地快速、高效实现。

与大埔相隔约300公里的福建德化县,其陶瓷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2003年53.1亿元,到2022年突破500亿元大关,德化陶瓷产值二十年增长了近10倍,近五年更是实现了年均11.7%的高速增长。

“对于德化陶瓷产业的发展,省、市、县一直给予高度重视,以及有力的引导和支撑。”德化县陶瓷办主任曾宪升表示。早在2015年,陶瓷产业转型发展关键期,泉州市政府出台《促进德化县陶瓷行业健康发展六条措施》,在融资、能源、转型升级、拓展市场等方面给予扶持。2018年又实施陶瓷产业跨越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给予德化陶瓷发展全方位支持。

纵观潮州和德化陶瓷的发展,转型升级动力足,成效明显。“这是政企同心同向的结果。一个产业的发展,单靠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也非常关键。”采访中,潮州、德化政企相关人士多次提及此观点。

在潮州市广东松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陶瓷展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精美陶瓷。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回看大埔陶瓷产业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以传统陶瓷为主,90%以上的陶瓷企业保留家族经营模式,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普遍存在“小富即安”思想。

“政府层面没有及时给予有力引导和支持,在关键期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决心不足,也是导致大埔陶瓷如今危机四伏的原因之一。”长期关注大埔陶瓷产业的一位业界人士直言,这一过程归根到底就是没有处理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

危机,危中有机。大埔陶瓷看似“退无可退”,但其传承数百年的制瓷工艺,累积了一定市场和品牌知名度,尤其是眼下一些陶瓷产区日益受制于原材料,而大埔手握丰富瓷土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大埔瓷土开采和加工能力还比较落后,至今未形成原材料精深加工链条,这看似是一大问题,实则隐藏大机遇。”走访中,有潮州瓷企表达了此观点。

从源头开始,进行全面审视。今年,大埔组织对陶瓷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重新定位,初步形成“以瓷土规模开采分离加工为核心,带动传统陶瓷转型升级和带动先进陶瓷产业发展,配套建强产业园区平台”的“一核两带一平台”发展思路。

“在新的发展思路中,大埔提出‘以瓷土规模开采分离加工为核心’,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聚焦陶瓷产业原材料这个环节,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黄弘表示,打开思路做好原材料文章,政企同心突围破局,这是大埔陶瓷产业发展当前的一大挑战题。做好这道挑战题,大埔陶瓷有望迎来新机。

2.把握时与势

解好“转型升级”必答题

一块瓷土,能否重振大埔陶瓷产业雄风?

“大埔陶瓷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关键因素是拥有丰富的瓷土资源。”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大埔县委、县政府和企业对于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有了更为清晰的思路:要以瓷土规模开采分离加工为核心,重新确定大埔陶瓷产业发展方向。

现有数据表明,大埔全县已探明各类制瓷资源量约4.37亿吨,其中瓷土矿约1.56亿吨、瓷石矿约2.73亿吨、钾长伟晶岩约0.09亿吨。

“现在大埔陶瓷要实现凤凰涅槃,还是得从瓷土这一自然资源禀赋着手。”这样的呼声,并非没有依据。

潮州登塘镇是当地陶瓷产业的重要原料供应地,有约50家瓷泥企业供应这座“中国瓷都”超五成的卫浴陶瓷原料。

在广东盘古陶瓷原料有限公司,经过分离加工技术生产出的瓷泥被运往全国各地,经窑火烧出卫生洁具陶瓷。

在广东盘古陶瓷原料有限公司车间,经过一道道生产工序“千锤百炼”后,一个个直径约1米的成品瓷泥生成。每一天,这里生产出的1000吨瓷泥被运往全国各地,经窑火烧出卫生洁具陶瓷,走进千家万户。

“瓷泥的质量直接影响陶瓷产品的优劣。”该企业负责人陈泰杰介绍,公司拥有多年陶瓷原料标准化生产的技术和经验,近年来致力于创新瓷泥加工技术,努力颠覆人们对瓷泥行业“乱污”的刻板印象。“一方面,建立博士站和实验室,引进科研人员提升瓷泥质量;另一方面,提高废土的资源化利用水平,让废土‘变废为宝’。”

数据显示,潮州全市每年需要瓷泥500万—600万吨,登塘镇每年采购瓷泥200万吨,供应量远远不够,大量缺口需从外地弥补。

“我们公司大部分原材料得从外地采购,包括福建、广西,以及省内周边城市等。”陈泰杰表示,如果本土原料能够足够供应,潮州陶瓷产业发展必将有新的空间。

将“土”当金,把“泥”当宝。从前两年开始,潮州着手将陶瓷原料标准化作为千亿陶瓷产业集群的“源头工程”,加快科学规划,强力推进。

相较于潮州对于陶瓷原料的重视,大埔似乎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瓷土资源丰富,但开采和加工能力落后,瓷土一直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这主要是因为大埔对瓷土资源开发利用意识不够,未能沉下心来做类似探明瓷土具体的分布等基础工作。”大埔县陶瓷办相关负责人说。

一方面,本地瓷土未派上用场;另一方面,大埔又从外地大量购买精细配方瓷土。据了解,2022年,大埔县内企业通过自行粗加工仅消化瓷土2.24万吨,约占总量的29%,剩余71%瓷土以原材料的形式销往其他地区。

“2022年企业营业收入4200万元,而全年购入瓷土仅花费357万元,占总收入的8.5%,瓷土成本远低于人力和能源成本。”广东宝丰陶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福琼,道出了当地瓷土开发加工水平低的主要原因,瓷土精深加工生产线配置费用高,百万级生产线仅能满足小作坊需求,如要满足大型企业用料,配套费用将超过千万元,直接削弱陶瓷企业配套原材料精深加工链条的意愿。

在广东松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陶瓷展厅,潮州元素与瓷器融合,尽显国风新韵味。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不管愿不愿意,瓷土规模开采分离加工这项工作,大埔必须做,而且要做好。”大埔县陶瓷办相关负责人说。业界人士也纷纷表示,做好原料开采加工是大埔顺应时与势的变化,做好陶瓷转型升级这道“必答题”的关键一步,“转型升级,大埔既要中端生产发力,又要后端市场给力,更要前端蓄力。”

以瓷土开采加工为核心,大埔不能再等,不能再观望,只有加快推进原材料标准化,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制备中心,方能进一步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陶瓷原料标准化生产,既可以充分利用矿山资源,还可以利用先进的工艺和装备,实现原料加工的供给制、专业化、系列化和服务化。”林道藩认为,合理开发瓷土资源矿产,可以有效解决行业当前陶瓷原料加工“小、散、乱”等不适应现代化陶瓷生产的落后局面。

推进瓷土规模开采分离加工这一“源头工程”,大埔谋定而后动。

“从顶层设计出发,我们近期聘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分析了瓷土成分并编制了《大埔瓷土产品开发利用方案》,共同探讨大埔矿产资源特别是瓷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路径。”大埔县政府主要领导透露,围绕“源头工程”,大埔县将以已探明的1350万吨矿区为突破口,引进实力雄厚、加工技术高端的企业深化瓷土开发利用,推动陶瓷原料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化。

3.审慎谋与进

无惧“潜力赛道”抢答题

一块泥巴,如何玩出新花样?

同样从传统陶瓷起家,广东潮州陶瓷、山东淄博陶瓷、福建德化陶瓷,近几年都成功重塑新内涵,为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

走进潮州广东樱井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台台开模和注塑设备映入眼帘。“我们公司从模具开发到配件生产、再到组装成件,整个智能马桶制作过程,都坚持自主研发和生产。”公司董事长黄洽明说。

黄洽明从2000年开始创业,起初只做马桶配件和水箱。2015年,看中智能卫浴的潜在市场后,公司转型升级做智能马桶。“那时潮州生产智能马桶的公司只有两三家,一两年后,周边突然冒出几十家、上百家,行业快速壮大起来。”黄洽明说。

潮州卫生陶瓷企业积极研发智能马桶。

智能卫浴市场当前是一片蓝海。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智能卫浴普及率仅5%,未来随着消费升级和智能马桶价格平民化,国内智能卫浴市场规模或将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

数年前,潮州将智能卫浴作为传统陶瓷升级主攻方向之一,先后出台《潮州市智能卫浴产业发展规划》《潮州市培育发展智能卫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等文件。

谋早谋快,潮州已喝上“头啖汤”。不到十年间,潮州智能卫浴初步形成集群发展效应。截至2021年底,潮州卫生陶瓷行业共有生产及配套企业1600余家,其中智能卫浴生产企业400多家,年产智能马桶约300万套,产值达70亿元。

同以传统陶瓷为主,大埔也正极力寻觅升级赛道。

今年以来,锚定日用、智能卫浴、工艺陶瓷,大埔全力引进龙头企业,紧密对接山东淄博、湖南醴陵、广东潮州和福建厦门等知名企业,加快激活传统陶瓷产业生态。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加快改变大埔陶瓷产品结构单一、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等现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大埔陶瓷综合实力,破解传统陶瓷转型升级难题。”大埔县陶瓷办相关负责人说。

当然,一些传统陶瓷领域细分市场也不容错过。

在德化县,“陶瓷与茶”的跨界协作,让人眼前一亮。陶瓷与茶擦出火花,生产出特有的陶瓷茶具,让德化成了中国茶具城。

“德化现在已成为全国最大、最完整的茶具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随着福建省陶瓷工业设计研究院平台落户,德化陶瓷茶具在营销、电商、人才、设计等方面有了更有力的支撑。”曾宪升说,如今德化茶具产量占据国内茶具总产量的80%,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茶具生产基地,也成为德化陶瓷差异化发展的一个亮点。

德化另辟蹊径,无疑给了大埔一个方向。

传统市场不能丢,新兴市场要抢抓。陶瓷产业赛道不仅要有琉璃之韵,还要有前沿“科技之光”。

作为北方重要陶瓷生产基地,近年来,山东淄博陶瓷加快转型升级,把先进陶瓷产业链作为重点发展产业链之一,进行全链条布局。淄博现有先进陶瓷产业规上企业72家,2022年实现营收93亿元,同比增长6.8%,实现利润9亿元,同比增长13.35%。

竞逐陶瓷新材料领域潜力赛道,正在奋起的大埔,期待在先进陶瓷产业版块占有一席之地。

大埔吉玉陶瓷负责人钟优宴展示先进陶瓷。 陈泽铭 摄

结合本地瓷土高钾低铁和富含氧化硅、氧化铝等优势,大埔近期初步形成先进陶瓷产业发展思路,引导吉玉、玉丰、兴芯、中山荣炬等陶瓷企业围绕半导体陶瓷覆铜基板、IGBT铝碳化硅封装衬板、陶瓷继电器、发光功能陶瓷等细分行业,找准切入新型陶瓷新赛道新市场,全力打造全“瓷”性材料产业。

“守住传统优势,看到新赛道,千方百计‘抢跑’,大埔已迈出了关键一步。当务之急是以更宽广的视野谋篇布局,先人一步、快人一招。”黄弘说。

4.立足近与远

做优“有为政府”加分题

再好的陶瓷,“走不出去”,也是一块“泥巴”。

做好“走出去”这篇文章,是陶瓷产业发展重中之重。从平台搭建着手,这些年,德化、潮州都走出了各自的路子。

“德化瓷,越来越有国际范!”9月19日至25日举行的2023德化国际陶瓷文化周活动上,参展商、采购商纷纷感慨。

活动开幕当天,德国著名陶瓷小镇兰斯巴赫—鲍姆巴赫市市长发来祝贺视频,表示“德化白瓷实在是太迷人了。”

德化县瓷企顺美集团展厅里陈列着众多出口欧美的陶瓷产品。陈泽铭 摄

就在上个月,“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赚足眼球。“为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今年德化组织开展‘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活动。”曾宪升介绍,德化计划用5年时间,在国内6个城市、全球与福建省贸易往来频繁的26个国家(地区)举办白瓷展览,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德化白瓷。“给企业搭建一个更大的发展舞台。”

“明显感觉到‘德化白瓷’在国内外的名气越来越大,销路也越来越广。”顺美集团总经理郑鹏飞说。

政府搭台唱好经贸戏,是德化县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助力陶瓷产业发展的一个加分项。当地陶瓷产业迎来一场“你追我赶”的发展接力赛。

创立于1986年的顺美集团,主要生产日用陶瓷,树脂、纸艺、陶、瓷等工艺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户包括迪士尼、星巴克、沃尔玛、环球影业、故宫文化等知名企业。

“我们的产业链包括全球贸易、原料加工、产品研发、陶瓷制造、包装彩印。”郑鹏飞表示,瓷产品不能简单当做货物出口,需要带着故事和文化。这是他一直坚持的理念,亦是公司转型的关键。“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但能用陶瓷这一载体来实现跨越文化的表达。”郑鹏飞表示,销售渠道影响生产,发展平台决定区域品牌的影响力。

德化县陶瓷产品80%以上外销,销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2008年前,德化陶瓷主要出口欧美地区。近年来,受国际环境影响,对外贸易受到冲击,我们引导企业将出口重心转向东南亚、中东市场。”曾宪升说。2022年,德化陶瓷对3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6.91亿元,同比增长89.2%;对东盟出口4.82亿元,同比增长209.28%。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德化开拓海外市场的实践,值得大埔借鉴。“广州与泉州一样,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借势广州梅州对口帮扶协作,大埔陶瓷可以有新的发展想象和空间。”德化县多位陶瓷企业家建议道。

在广东松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陶瓷展厅,摆放着用作酒器的陶瓷定制产品。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做“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地结合,为陶瓷产业赋能这个加分题,潮州也有自己的解法。

立足“近”,潮州近年来着力在本地搭建技术创新、人才引育等平台,助陶瓷产业破解转型升级难题。立足“远”,潮州重视搭建展销大平台,把国际陶瓷博览会搬到家门口。

今年5月,潮州举行2023中国(潮州)国际陶瓷博览会,以“中国瓷·世界潮”为主题,“中国瓷都”整体性品牌贯穿活动宣传全过程,潮州陶瓷区域公共品牌进一步打响。

“潮州瓷是我们共同的名字,潮州瓷名气越大,我们的发展就越好。”对潮州瓷区域品牌的拥护和认可,使得潮州陶企竞中有合,合中有竞,助推潮州陶瓷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反观大埔县,多年来也注重市场渠道的开拓,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等各类展会,但始终未能形成区域品牌效应。

究其原因,黄弘认为,大埔主导的陶瓷展销活动偏少,展销平台相对小且传统。“顺应市场变化,大埔应加快建设现代化陶瓷展示贸易平台,承担大埔县陶瓷企业及配套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展示、电子商务等。”

从“有思”到“有为”,近期,大埔县计划通过与省工美数字文化企业合作,探索搭建大埔陶瓷区域品牌共享平台,通过该平台为当地瓷企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营运销售等工作赋能,实现转化闭环,降低生产成本。

“我们要持续做优大埔陶瓷产业生态,借力借势搭建平台,做长产业链,尽快形成闭环产业圈。”大埔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认为,结合周边陶瓷产区的实践,如何立足近与远,搭建更多更好的发展平台为陶瓷产业助燃,大埔开始了新的探索。

相关:

南方观察|用发展的眼光和思维破解大埔陶瓷之困

对话·专家|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黄弘:大埔陶瓷要找准定位,错位发展

出品 梅州市委政研室 梅州市工商联 南方日报梅州新闻部

策划 杨春 王忠 张盛良

统筹 唐林珍 罗志东 陈宣科

文字记者 唐林珍 陈泽铭 黄培强 马吉池

摄影记者 何森垚

实习生 王沁

【作者】 唐林珍;何森垚;陈泽铭;黄培强;马吉池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铝业大王管保强,40年代从梅州移居马来西亚,如今身家30亿美元

近年来,自俄铝被美国施行制裁后,东南亚最大冶铝厂商——齐力工业一度被市场看好;纳进大马富时综合指数成份股后,股价飙升,水涨船高,更是推高了管保强家族财富身价。

3月初福布斯公布的2020年马来西亚富豪榜,管保强、Koon Poh Ming & Koon Poh Weng上榜财富达30亿美元,名列大马十大富豪之八。

晓得祖先生活的地方,就会明白根在那里

齐力工业集团董事长丹斯里管保强

3月,福布斯2020年马来西亚富豪榜出炉,96岁的郭鹤年(Robert Kuok)以115亿美元身家,继续稳坐大马首富之宝座。

齐力工业集团董事长丹斯里管保强及其兄弟Koon Poh Ming (管保明)& Koon Poh Weng(管保达),以30亿美元身家,居大马十大富豪之列,排名第8位。和上个年度相比,排名上升了一位,净资产也从2019年26亿美元升至30亿美元。

铝业是管氏兄弟家族主要产业,管保强为东南亚最大冶铝厂商“齐力工业”CEO兼最大股东。

假如大家对大马上市公司“齐力工业”(Press metal Berhad)还不是太了解,那它在广东三水投资的“澳美铝业”会有所耳闻吧。事实上,除了在大马及中国,齐力工业在欧洲、中东、澳大利亚、南美洲等地,均设有生产和销售基地,不少人也称管保强及其家族为东南亚“铝业大王”。

广东澳美铝业有限公司由马来西亚齐力铝业集团投资兴建,坐落于环境优美的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中心科技工业园区内,创办于2005年,旗下拥有广东澳美高新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澳美广屏精密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两家子公司。

管保强返乡

2005年,当马来西亚铝业巨头管保强决定在广东佛山三水投资2400 万美元建设铝厂时,不少人说他做了个风险很大的决定,可事实已证明这个战略举措是正确的。

很多人也许不晓得,当时那笔投资款几乎相当于他旗下上市公司“齐力工业”全部价值,也正是这个英明的决策,在华投资也改变了管保强及其身后企业的命运。

举个例子,2017年时广东澳美铝业产值达到20亿美元,获利1.38亿美元,也直接将马来西亚母公司的市值推高至47亿美元。此后,母公司齐力工业被纳进大马富时综合指数成份股。

2019年2月,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管保强表示,我们在广东的投资是正确的!

齐力工业集团CEO管保强

管保强说,进入21世纪,我们的铝型材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中国企业。那时,因为拥有庞大的中国国内市场做支撑,加之产业集中度较高,“出海”的中国公司在国际市场开始崭露头角。

当时,我预估中国铝工业将要迎来新一轮大发展,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有望进一步提升,这将给我们带来挑战。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管保强如是说。

由于马来西亚的本地市场有限,企业要做大必须开展跨国经营。管保强表示:考虑一番后,我决定来中国投资创业,一是看准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二是想到中国了解、掌握行业新技术、新材料,这对于改进升级马来西亚母公司的生产工艺、产品形态具有示范效应。

也正是2017年这一年,齐力集团CEO管保强受马来西亚国家元首苏丹莫哈末五世陛下册封为丹斯里。丹斯里(Tan Sri)是马来西亚国家荣誉,由国家元首册封给对国家有极大贡献的杰出人士,意为“护国将军”。

管保强(右)在梅州大浦祖地

管保强,祖籍梅州大埔,他也表示,“作为客家人,广东自然是我的投资首选地。”

上世纪40年代,管保强兄弟的父母,从老家梅州大浦渡海南下,移居到马来西亚。作为海外客家人,管保强从小在华文学校接受教育,家里人会说客家话,也会说广东话、普通话。

2019年10月,由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主办的第30届“世客会”在吉隆坡举办,这次世客会为21名在各自领域有杰出表现的客属人士颁发“马来西亚杰出客家人奖”,以表彰他们作出的特殊贡献,其中包括丹斯里管保强等人。

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电气工程理学专业毕业后,管保强参与创办了齐力工业集团,公司于1993年在马来西亚上市,如今已是东南亚最大的铝业企业之一。

去年接受《南方日报》访问时,当记者问他和家人有回大埔乡下吗?管保强说:“我这一辈兄弟姐妹众多,家族颇为庞大。每隔一两年,我们就约上四五十个老老小小,包下两部巴士回乡省亲,看看梅州的亲戚和山水。年轻一辈回家乡,晓得祖先生活的地方,接触原汁原味的客家民俗,就会明白自己根在那里。这个活动我们将一直进行下去。”

梅州大浦枫朗镇石圳村管氏仲仕公祠

大埔,地处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客家人聚居之地。大埔全县通行客家话,部分地方兼讲漳州、潮州话。大埔县建置沿革,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期,可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管保强家族之祖地大埔,是人杰地灵之处。大埔是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祖籍地,如香港慈善家、“中国百校之父”田家炳,香港嘉禾电影创办人邹文怀,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等,都是大埔人。

大埔县枫朗镇石圳村,是大埔县管氏肇基公的发祥之源;其中,仲仕公祠(“惇叙堂”)座落在人称“群猪落槽”的风水宝地上。“国固有本,家兴有宗”,今年正月,大埔县管氏宗亲成立了修缮理事会,决定修缮公祠。

2019年2月,祠堂正上方的牌匾“仲仕公祠”被盗,后来,警方循线追踪,追回了这块字体凹刻鎏金牌匾。

东南亚客家人为什么涌现那么多矿业巨子?

2018年澳美铝业7000吨挤压机开机庆典,管保强致辞

马来西亚齐力集团,是一家拥有76万吨/年铝冶炼能力和20万吨/年铝挤压能力的全球化综合性企业,已跻身为东南亚地区铝材原料供应和铝加工行业的领跑者。

靠铝矿业发家的管保强,是海外客家人;事实上,像管保强这样在矿业上有成就的客家人还很多,比如祖籍东莞的客家人谢富年。

谢富年家族旗下的双威集团,是马来西亚的一家巨头企业,如今虽以房地产、建筑、医疗和教育等产业为主,但矿业曾是其发家之源。谢富年本身就是矿老板之子。福布斯新出炉的大马50豪榜上,谢富年上榜财富为14.5亿美元,排名第12位。

大马沙巴客家人

客家人,是最迟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民系族群,史上历经六次大迁徙,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客家人约有八千万人,其中,广东本地客家人有2500万人。

聚群而居是客家人一大特色,并形成客家独特民俗及文化,广东、福建、江西等是客家人聚居最多的地方,梅州、惠州、赣州、汀州被誉为“客家四州”。

“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自南宋末年以来,客家人向南方各省搬迁的同时,也向海外迁徙。

近代,被掳掠、诱骗、招雇为“契约华工”,也包括一部分是自愿到南洋等地谋生或从事苦役的客家人,他们从事最多的恐怕是矿业。也正因如此,在东南亚涌现了很多因矿业起家发达的客家人富豪、商业巨子。

被称为“吉隆坡王”叶亚来雕像

一百多年来,大批客家人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马来西亚便是其中一个目的地。东马的沙巴州,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在那里甚至有“客家街”,据史料记载,从1881年开始,沙巴州便有客家人的足迹了。

目前,沙巴华人有50万人,沙巴客家人在华人当中占六成多,至少超30万人。客家人崇文,重视子女教育,全沙巴86所小学中有超过80%以上是客家人创办的,客家人“不忘本”的精神就这样在异国他乡代代传承。

叶亚来,被誉为“吉隆坡王”,也有人称之为“吉隆坡之父”,他祖籍是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周田村。1854年,这个客家人受到太平天国战火的威逼,南下到马来西亚,从锡矿业起步,再变为矿业巨富,1869年成为协助管理吉隆坡的甲必丹。

大力发展当时最有经济价值的锡矿业,除了叶亚来外,还有另外两个客家人巨富叶观盛、叶亚石,被合称为吉隆坡“三叶”,他们不仅拥有庞大的财富,在大马社会至今仍具历史影响力。

像叶观盛,早年从广东台山赤溪南下时,被“卖猪仔”变为大马芙蓉一锡矿的矿工,后来再从矿业致富发家的客家人还很多。团结、聚群的客家文化,特别是“抱团”,群体力量大、势力强,使得东南亚涌现了很多客家矿业巨子。

本文内容为一波说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和摘录发送

隔音降噪门窗品牌

隔音降噪门窗品牌

高档别墅门窗

铝合金门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