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隔热铝合金门窗厂家
文章目录:
1、散文丨刘哲:永州笔记2、廉洁文化中国行|钱塘风物清为骨3、国内景区陆续开放,现在去玩安全吗?
散文丨刘哲:永州笔记
宁远舜帝陵舜陵红枫。张新国/摄
永州笔记
文/刘哲
四十岁之前,永州在我心中,只是个地理概念而已,从来没有任何交织。第一次去永州,是八年前,受宁远县邀请,随同老作家谭谈、梁瑞郴同志赴九嶷山拜祭舜帝陵寝,同时还游览了舜源峰、玉琯岩、下灌村等景点,还参观了宁远文庙。到了永州,才知道,永州原名零陵,“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永州是上古舜帝驾崩之处,《史记》都有记载,零陵由此天下闻名。
后来,又陆陆续续到了永州,到各区县走了走,印象逐渐深刻,永州的轮廓也逐渐清晰起来。特别是今年七月,在永州办了个中青年散文研修班,同时参加中国(永州)山水散文节采风活动,走马观花,去了零陵、道县、江永、江华,八九天的行程,近距离感受了永州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对永州,有了更加立体、多元的认识。方觉永州,不但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更是一本有着无限美好情节、令人神往的大书。
千家峒:阻不断的回家路
千家峒,是一个地名。虽偏居一隅,却被瑶族群众视为瑶族古都。距离江永县城北11公里的千家峒瑶族乡,是闻名遐迩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全世界瑶胞寻根访祖的圣地。
在千家峒采风,流传最多的故事就是瑶民赵德标三代寻宗问祖的传奇故事。荔浦县蒲芦乡瑶民赵德标,其一家三代人寻找千家峒,祖父、父亲耗尽家产,多年寻找,未能如愿。1983年秋天,赵德标在两个外出弹棉花的江永瑶民引导下,来到大远瑶族乡,经过仔细观察和了解,认定这里就是他们祖先居住过的千家峒。这以后,陆续有很多人来到大远瑶族乡要求定居,因为接收安置困难,只得返回。赵德标将女儿嫁给大远乡的一名瑶族青年,全家随女儿迁来定居。赵德标一家的回归,缘于一部瑶族代代相传的古书《千家峒源流记》。瑶族民间,流存有千家峒的种种古文献手抄本,如《千家峒源流记》《千家峒流水记》《千家峒古本书》《千家峒永远流水部》《千家峒木本水源》《世代流传祖居来历书》等等。这些古文献所记内容,天然一致,其中包括千家峒的地形,地貌,地名,千家峒事件发生的时间及经过,以及当年逃离的种种情形,几乎是出于一种版本。这本书,祖上传到了到赵德标手上。他拿出古本书一一对照,穿岩石门、鸟山、马山、鹅山、石童子……无论地貌地名,竟然处处吻合,于是便认定这里就是他日思夜想的千家峒,于是毅然与兄弟携儿带女一共十余口人,一齐迁到这里定居。而一些专家学者,也认定湖南永州市江永县大远就是传说中的瑶都千家峒故地。1986年,政府也顺应民意,大远正式命名为千家峒瑶族乡。
殊不知,千家峒,隐藏着一个波诡云谲、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拂开历史的迷雾,让我们还原那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千家峒,在元代以前,一直过着实实在在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生活,民风淳朴,与世无争。
元朝大德九年,当时一个税官进千家峒收税,千家峒的瑶民对他很热情,这家请喝酒,那家请吃饭,好酒好肉款待他,黄发垂髫,咸来问讯,颇有些“世外桃源”遗风。不知不觉一年过去,官府以为这个税官一定是被瑶民坑害了,于是起兵进剿。千家峒的瑶民毫无思想准备,哪能抵挡得住元朝官兵的残酷剿杀?石城墙、壕沟、山峦,也抵挡不住元朝官兵的入侵,瑶寨陷入一片火海。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瑶族首领吹响牛角号,召集十二姓瑶人紧急碰头,将牛角锯成十二截,每姓瑶人一截,相约500年后,千家峒的子孙重回千家峒,再建家园。然后,各自分道扬镳,另寻生路。
瑶族,是个非常坚韧的民族。700年来,从来没有忘记过,要回家的盟誓。瑶民赵德标三代寻宗问祖的传奇故事,揭开了瑶民的回家旅程。
也许,瑶胞们纷纷寻找的千家峒,已不是700年前意义上的千家峒,他们寻找的,认祖归宗的愿望,是民族的信仰,是精神的原乡。
瑶族群众回归千家峒,符合朴素辩证法的基本普遍原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瑶族同胞,将这个哲学思维诠释的淋漓尽致。
有追求的民族,才是最富生命力的民族。
一个民族,离开故土700年后,仍能找到回家的路,实在令人无限钦敬。
二百多年前,居住在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土尔扈特族人,从伏尔加河边迁徙,历尽千辛万苦回归祖国故土。
土尔扈特东归二百年后,瑶族人也相继从各地回归千家峒。
天道轮回,生生不息。只缘精神原乡的因子,已深深渗透在血液里,在心灵的最深处。
再远,也阻不住回家的脚步。
回家的感觉真好!
我爱何仙姑
何仙姑,是千百年来老百姓心目中的美神。
这个美神,竟与零陵有关。
何仙姑原名何琼,唐高宗开耀元年出生于零陵县富家桥一户普通的庄户人家。当地人说,在何琼出世的那天,一团鲜艳祥瑞的紫气笼罩在何家茅屋的上方,一群仙鹤在紫气中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一只硕壮的梅花鹿驮着一个扎小辫、身系红肚兜的女童飞奔闯入何家,就在这时何母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婴。
提起何琼的家乡零陵,可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先圣舜帝就葬在零陵的九巍山。零陵城正位于潇、湘二水汇合的地方,北望南岳衡山,南依巍巍五岭,是楚粤之门户。零陵郡西有一座云母山,山上盛产五色云母石, 云母石是古代服食求仙的上药;一条清澈蜿蜒的小溪由山上奔流而下,称为云母溪,何琼家就在秀美的云母溪畔。喝云母水长大的何琼,出落得美丽灵秀,她自小就喜欢一人在云母溪边嬉戏漫游。十四岁那年,她在云母溪畔遇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胡子老翁,老翁向她询问了一些当地山水的情况,何琼都伶俐地一一作答,老翁非常高兴,从自己的背囊里取出一枚鲜灵灵的蟠桃送给何琼,何琼接过,谢了谢老翁,然后三下五除二地把蟠桃吃下了肚,老翁看着她吃完,满脸笑容地点点头,转身就不见了。回家后,何琼一连几天都不感饥饿,因而也就不想吃东西,精神却比以往更旺盛,一个月之后,何琼又在云母溪边遇到了那位老翁,这次老翁把她带到云母山上,教她如何采集云母以及怎样服食云母。何琼按照他的话,每天到云母山上采食云母,渐渐感觉到自己身轻如燕,往来山顶,行走如飞。此外,她还能辨识和采摘山中的各种仙草灵药,为附近的百姓治疗各种疾病,且能预测人事,因此周围的人都称她是“何仙姑”。
何仙姑,人长得靓,还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她父亲何泰是开药材铺的,她很擅长医药,替人治病,且常利用替人看病之机,劝人行善止恶,告诉病人诸病乃由诸不善所生,欲要延寿养生,先要戒杀含生,不食众生之肉,当行慈惠,以及虫蚁,要多行放生,孝敬父母,惠恤贫苦,广济群众,当知善恶报应,丝毫不爽。不少病人听从她的教导,修桥补路,行善广积阴德,同时服用她开的草药,果然诸病痊愈。
她在家乡零陵向群众传授辨识中草药,让家乡人民有药可医。一些药农在山中采了几十年的草药,但是,满山遍野的草药中,很多药农只认识十分之一二。听说何仙姑是有名的药仙,药农便翻山越岭,攀藤援岩爬上离地四五十丈高、在峭壁上的一个云母山山洞里,果然看见何仙姑在和一个道人下棋。他耐心等到日落西山,两位仙人下完棋,回首看见他,何仙姑才问他到此何事,药农说是来请教仙姑药草之事的。何仙姑带药农出洞,药农看见不少奇花异草,都是名贵的草药,仙姑教他一一认识后,将草药结成马,用草马送药农返家。后来药农就将从仙姑处学来的药草知识,传授其后人。
何仙姑人美心好,而且多才,她还是一位诗人呢。
何仙姑题了一首“凤凰台”的诗:
凤凰云母似天花,炼作芙蓉白云芽;
笑煞狂徒无主张,更从何处觅丹砂。
这首诗表面是写凤凰台,实际上诗里藏着服食求道的真谛服食云母的方法。
还有一首“题麻姑峰”的诗:
麻姑笑我恋尘嚣,一隔仙凡道路遥;
飞去沧州弄明月,倒骑黄鹤听吹箫。
唐玄宗天宝九年,距离何仙姑成仙已经三十多年了,一天大雨过后,碧空如洗,零陵地方的人们都看到一朵五彩祥云悠然飘过,何仙姑身着朝霞服站立云端,正当人们跪地膜拜之际,一束黄绫由空中飘落到凤凰台上,上面写着这样的诗句:
云母溪畔胜天台,千树万树桃花开;
玉箫吹过黄龙洞,勿引长度跨鹤来。
寄语张家与李家,体将尘事闹闲情;
蓬莱弱水今清浅,满地花荫护月明。
已趁神仙入紫薇,水乡回首尚迟迟;
千年留取井边履,说与草堂仙子知。
诗中有对故乡风物的眷恋,也有对乡人的殷殷叮咛,更有对神仙生涯幽寂情怀的剖白,劝导凡人要珍惜自己的生活。真是“人人都说神仙好,谁知神仙有烦恼,劝君惜取凡人时,莫待时光空自消!”
何仙姑的诗,诗意浓郁,耐人寻味,而且富含真言禅意,老百姓爱读。《全唐诗》没有录入其一首,看来,是这位编纂者眼拙了。
何仙姑作为女神,是八仙里绯闻最多的一位神仙。漂亮女人本身就不一般,往往男的围着她转,或者崇拜她,或者追求她。那么何仙姑呢,作为女神,这个男女的事儿谁也免不了。
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吕洞宾都跟何仙姑传出过绯闻。你看神仙也会有绯闻,照理说神仙修得正果后,早无男女之欲,早无男女之事。但既然是民间传说,老百姓不给你弄出点儿色彩,大伙传着也没意思了。
小时候,迷上电视连续剧《八仙过海》,天天跑到大队书记家看这部神剧。剧情里,有何仙姑与蓝采和相恋的一个桥段。在凡间时,蓝采和很迷恋何仙姑。为了何仙姑经常喝得烂醉。可是何仙姑一心修道,志向是位列仙班,就是不答应他的追求。蓝采和整天喝得醉醺醺的,放浪形骸。据说为了何仙姑,蓝公子还曾经跳河自杀过。
韩湘子跟何仙姑,也闹过绯闻。这个很多人都听说过,说韩湘子出身富贵人家、知书达理,韩湘子的强项是吹笛子。有一个民间传说,说韩湘子和何仙姑本是一对夫妻。从小就是娃娃亲,后来俩人结婚了,结婚后的韩湘子,一心修道,整天参禅打坐,不近女色。何仙姑天天坐守空房,望眼欲穿,其实等于是守了活寡。后来韩湘子果然修道成仙了,把何仙姑一人给撇下了。何仙姑孤苦伶仃,多亏韩湘子他叔叔从旁救济,清苦度日。韩湘子的叔叔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何仙姑斩断俗世情缘,夫君修道,我也修道,俩人一块成仙,所以这是何仙姑和韩湘子的爱情故事。
但流传最广的,是何仙姑和吕洞宾,因为何仙姑就是吕洞宾度化成仙的,他俩之间的绯闻是最多的。传说,何仙姑是吕洞宾度化成仙的。吕洞宾这人好色,见到漂亮女孩就挪不动腿。吕洞宾使一把剑叫纯阳剑,吕洞宾是乾卦,何仙姑是八仙里唯一女的,是坤卦,乾坤交泰,男女阴阳调和,这象征着世间百态。一阴一阳一乾一坤,天生一对,神仙眷侣。
自古有云:湘女多情。
因为有情,尘世方可留恋;因为有情,方觉人间美好。仙界亦如此。试想,如果在神仙界,个个都是紧绷着脸,不苟言笑,正襟危坐,不食人间烟火,神与神之间,除了变弄法术,朝辞北海,暮宿苍梧,百无聊赖,岂不闷死,试问谁还想历尽磨难去当什么劳什子神仙?
谈谈恋爱,和神仙哥哥一起到人间主持正义,献献爱心,演绎一场断桥会,或者一曲西厢记,牛郎织女银汉相思万古情,革命加恋爱,多么令人神往。
所以,我爱多情美丽的何仙姑,断不会爱上那个只晓得呆坐庙宇,不苟言笑,永远一种表情,拒人千里之外的泥塑之身。泥塑再美,也是泥胎一堆,了无情趣,跟我何干?
我爱何仙姑,爱那个敢爱敢恨,快意恩仇,明眸皓齿,聘婷玉立,而又不失款款深情的美神。
奇哉,永州。
永州之野产异蛇,还产美女神仙。
刘哲,湖南岳阳人。毕业于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湖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出版有报告文学集《武陵风流》,诗集《城市舞会》,随笔集《我的政协情怀》《从经典故事领悟领导艺术》,作文教学专著《让经典故事成为你的作文好素材》。现供职于湖南省作家协会,毛泽东文学院(湖南现当代文学馆)班子成员。
廉洁文化中国行|钱塘风物清为骨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杭州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春赏苏堤春晓,夏游曲院风荷,秋被满陇桂雨,冬踏断桥残雪,是杭州人的雅趣。然而,文艺的江南风情背后,也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铁骨铮铮,“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风亮节,“节用爱人,视民如伤”的勤政爱民。一起走进杭州。
站在杭州看良渚
走进杭州,必走近“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
富饶的环太湖地区,北至长江、南抵钱塘。西施浣纱的凄美、勾践卧薪的胆识、干将莫邪的壮烈,吴越故地曾为后人留下了无数传奇。然于春秋之前,这里却予人一种“若明若昧”的感觉,似是一片“化外之地”。
直至20世纪,当考古学家将“良渚”这个名字纳入了历史的视野,我们才得以为这亘古的辉煌心生感叹。
良渚,意思是“美丽的水中陆地”。如同名字一样,坐落于太湖西南的良渚遗址,地处丘陵与平原相交之处,拥有适宜农耕的肥沃土地与丰富充沛的水资源。
1936年冬,西湖博物馆的考古学者施昕更在杭县附近发现了一些黑陶,并进行小规模试掘,“得到了不少陶器和石器”,写成《良渚》一书,揭开了良渚遗址考古发掘的序幕。良渚黑陶曾被认为是山东龙山文化的支系,其年代晚于龙山文化。后来的发掘,尤其是大量的良渚文化玉器的出土震惊世界,因其无可比拟之精美,从而使考古学家发现,良渚类型的史前文化遗存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别。
1959年,时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夏鼐先生把此类型的考古文化正式命名为“良渚文化”。通过考古类型学研究和碳十四测年方法,人们认识到,良渚文化遗址的年代大约为距今5300至4300年。此后,数代考古学家付出辛勤努力,终于揭开良渚古城的神秘面纱,一个五千年前的伟大城市文明和早期国家都城,呈现在世人面前。
良渚古城遗址,属于今天的杭州市余杭区,保护区的范围大概是14余平方公里,根据遗迹功能和类型,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城址”,包括中心的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古水系;第二类是“外围水利系统”,包括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第三类是分等级墓地,包括最高等级“反山”“瑶山”两处墓地、代表第二等级的“姜家山”墓地、代表第三等级的“文家山”墓地和位于外郭代表最低等级的“卞家山”墓地。
倘若游杭州,良渚博物院当是必去之处。走进前厅,映入眼帘的便是全景式的从空中拍摄的良渚遗址大幅投影航片,包括良渚古城墙、莫角山宫殿、瑶山和汇观山祭坛等。地面上则是玻璃地坪下的杭州城区及杭州湾全景沙盘,地坪与墙上投影自然连接,给人带来视觉上的震撼。
这样一种“站在杭州看良渚”的创意,正如介绍所说:“5000年前的良渚遗址坐落在浙西山地丘陵与杭嘉湖平原的交汇地带,位处一个C字形大谷地的北侧,这个大谷地西侧的余杭是秦代始设的余杭县治所在,东南端是五代吴越国及东汉以后形成的杭州主城区。这一圆弧形地带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人类活动重心大体上先是从北部的良渚遗址向西迁移到余杭,再从余杭发展到东部的杭州。”这印证了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的那个著名论断:杭州从良渚遗址起步。
历史上“杭”字,包括余杭的杭、杭州的杭多有传说。相传大禹治水会盟诸侯于会稽时舟行至此,舍其杭而登陆,杭,即为方舟,故名余杭。另有一说是大禹在这里造舟以渡,古越人称之为禹杭……所有这一切传说其实都包含着历史的重大信息:余杭、禹杭,包括良渚等等,均与中华文化的开拓和继承相关。
2019年,良渚古城申遗成功。当我们再次凝视良渚遗迹,不得不感慨于这座古老城市,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轴上留下的璀璨坐标。
丹心赤诚造海塘
滔滔钱江水,悠悠古海塘。
钱塘涌潮蔚为壮观,可古时也曾害苦了两岸的百姓。《旧唐书》载:“大历十年七月己未夜,杭州大风,海水翻潮,飘荡州郭五千余家,船千余只,全家陷溺者百余户,死者四百余人。”
为抵御大潮入侵,聪明勤劳的杭州人也想出了方法,那就是修筑堤坝,也称海塘。
古海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是钱塘江河口两岸平原的御潮屏障。正是有了海塘的守护,才成就了“钱塘自古繁华”。
位于杭州市江干区的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全面展示了杭州钱塘江海塘文化。一层的海塘遗址区,实景展现了明清时期古海塘风貌,漫步其中,可切实感受到海塘的大气磅礴、古人的智慧与工匠精神,了解海塘修建中塘官的清廉故事,以及为防止贪污腐败和不担当不作为而设置的责任追究等制度措施。
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垒土筑塘以阻挡潮水。从越王勾践到五代时吴越王钱镠,修建的均为“土塘”。宋代则以硬土辅以树枝、藤条等材料,以达加固目的,称为“柴塘”。宋元时期,塘堤仍显脆弱,海岸塌陷越来越严重,朝廷不得不年年加以修筑、加固、拓展,并在要害部位首创直立式石塘,修塘技术亦随之日益精细。至明朝浙江水利佥事黄光升创筑五纵五横鱼鳞石塘,将筑塘技术推向成熟。
在清康乾盛世的130多年间,先后有14次规模较大的修筑工程,耗巨资将大多数土(柴)塘改建成石塘。清代浙江巡抚阮元在书写鱼鳞石塘的诗文中有“全用金钱叠作塘,不使苍生沐咸卤”的感慨,足见工程耗资之巨、百姓艰辛之重。
海塘修建关乎万民生计,然而潮灾无情,非人力可遏,危急关头能否挺身而出,考验的是为官者的担当。唐代一位名叫石槐的塘官,将个人多年积蓄的银两悉数捐出,最后又变卖田地,倾家荡产投入筑塘,亲临工地,最终劳累而死,当朝为其立庙竖碑,封为“潮王”。宋代,浙东转运司黄恕在修塘时突遇大潮来袭,向民夫振臂高呼:“吾身堵处速抛石,勿顾及吾安危,将堤围合,吾死于此,若辈奋力!”遂纵身跃入决口,众役迅即投土,终使两塘合成,黄恕瞬间葬身恶潮。其时百姓哀号,悲恸云天。
工程重大、耗资巨大,在海塘修造过程中,官员清廉是减少“豆腐渣”工程出现的必要前提。展厅中可见陈尧佐、张夏、李辅耀等人修造海塘的清廉事迹。被称为“清末修塘第一人”的李辅耀,在担任浙江海塘工程督办期间,不仅自己廉洁奉公,而且大胆改革,整治贪官污吏。海塘修复工程完成后,被李辅耀革职的官员诬告其贪污公款,朝廷命两江总督魏光焘彻查,幸而李辅耀账目一清二楚,光绪二十七年、二十八年汇总的工程款收支账单中,款数竟详细到元、角、分、毫、厘、忽、微,有力地证明了所谓贪污之事是“子虚乌有”。
然而,海塘修建中的贪污腐败、敷衍不作为等问题,依旧会出现。对此,历朝历代多次重申法度,对海塘的修筑、防御、塘身结构、施工部署、管理组织等皆制以详规。明代有了“恃赏罚以为功惩”“勤惰各官听巡盐御史分别题请,以示惩处”“在工各官有偷安误事及侵克不俭者,即时分别发落”等规定。明嘉靖九年,首创海塘保固制度。为使督修、承建海塘人员依法筑塘,不发生偷工减料之事,规定塘成三年内坍塌者,需依法惩办。清朝时又增设了一系列细化的规章,如海塘需根据不同用材以及所处工段险平,分定不同保固期。如在限内损坏,则着令承修员培修,即便相关责任人本人已经去世,也须由家属培修,等等。
勇于担当、清正廉洁、造福百姓,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历史留痕的都是这样的工程和作为。
走在馆内,回顾百年来海塘工程的往事,百般感触萦绕心头。曾经湮没的抗潮石塘与志功碑铭,遥望相对,有形的海塘与无形的精神浑然一物,何为崇高、何为永恒,不言而喻。
千载湖山留正气
杭州之美,在于城市中间有西湖,而西湖又被群山所包围。环绕西湖的众山中,吴山对于杭州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不仅仅因为这里原是旧时杭州城的核心,汇聚着大井巷、清河坊等老杭州繁华的象征,更因为这是一座蜿蜒漫布楔入城区的山,杭州的老百姓游走起来比较方便,所以世世代代、朝朝夕夕,早把这座山头踏熟了。
吴山也称城隍山,春秋时期属吴国南界,是由紫阳、云居等十几个山头形成西南至东北走向的弧形山丘的总称。虽不高,却可览尽杭州的江、山、湖、城盛景——东、北、西北可俯瞰城区和西湖,南面眺望钱塘江。传说,明末抗清英雄张苍水在杭州就义之前,大义凛然,面无惧色,抬头望见吴山时,长叹了一句:“好山色!”
读懂了吴山的历史,便会理解这“好山色”,不仅仅是指吴山的自然风光,更是自然风光和精神财富相融相生的那种好山色——据不完全统计,在吴山上现存各朝代清官廉吏相关的历史足迹,多达20余处。
吴山瑞石山顶有座阮公祠,是为纪念清代浙江巡抚阮元而建。他三次来到浙江,做了许多造福百姓的事情,阮公祠大殿四周的瓷板画讲述了他在浙江的主要功绩。阮元担任巡抚时,距离上一次李卫大规模疏浚西湖已经过去几十年了。由于年久失修,西湖堤岸坍毁、湖面淤塞。于是,他两次主持西湖疏浚工程,挖出来的葑泥在湖中堆出了一个岛——西湖文化景观标志性的两堤三岛景观格局形成了。老百姓为了纪念他,把这个小岛命名为阮公墩。
出阮公祠再走不远,可见三茅观遗址。明代时,三茅观里曾设有书馆,少年于谦常与学友三五人登吴山三茅观读书。登山健体、赏景怡情、读书明志,给于谦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据说,他正是在这段时期内写下了不朽名作《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的人生最好地诠释了廉洁奉公的品德,“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故事人尽皆知,而他最后被诬入狱时,已经官至兵部尚书,但搜家时却只搜出一堆书来,根本没有什么财产。后世曾把岳飞、于谦和张苍水称为“西湖三杰”,而于谦本人在生前就已经把岳飞作为自己的榜样,即便死后也想要伴着岳飞,这有诗为证:“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接着走下去,就来到杭州的城隍庙,也就是大明按察使周新的祠宇。在古代,有水的城池被称为城,而没有水的城池被称为隍,后来二者合一就有了城隍。守护城池的神称为城隍神,浙江的城隍神就是明代卓有政绩又刚直不阿的官员周新。他虽为正三品的省按察使,生活却非常俭朴,从不收取不义之财,民间一直流传着他“悬鹅示众”拒绝贿赂的故事。不幸的是周新最终被人陷害致死,其去世的消息在浙江百姓中传开后,百姓纷纷哭祭并进京申冤。明成祖得知一个清官被错杀,便下旨敕封周新为浙江的城隍神。后来民间便流传有不少关于周新化身为神,继续治贪除恶,保境安民的传说,无不寄托着百姓希望“青天不灭”的美好愿望。
杭州山水,天造之物。多少名人志士忘情于此,岳飞、于谦、白居易、苏轼、范仲淹……列数那些青史留名的杭州官员,虽然他们各有建树,影响不一,但共同的特点都是能克己清正、以民为本、造福百姓,从而也为百姓所世代铭记。
走进杭州,是走进美景,亦是走近不朽之灵魂。(田心)
国内景区陆续开放,现在去玩安全吗?
2月23日上午,一段江西萍乡武功山大量游客聚集的视频引发了许多关注。视频中,武功山景区内游人如织,人挨人排着队。当天下午,武功山管委会紧急发表通告,表示从24日起,从24日起,景区下调人数限流至3000人,关闭线下售票窗口,请游客在线上预定购票,达到3000张上限即关停网上售票。
游客排队买票
这正是目前景区开放情况的一个缩影。春日渐近,梅花、早樱已经次第开放,几乎足不出户一个月后,许多人的心里都蠢蠢欲动。
钟南山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所说的,“开放景区我是觉得很必要。景区本来就是个开阔的、空气新鲜的地方……对人们的健康心理都有好的作用。”也给大家打了一针强心剂。从2月20日左右开始,各地都陆续传来了景区恢复开放的消息。到2月28日为止,全国已有超过300个景区开放。
针对这个问题,在2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司长刘克智表示,旅游景区具有“人员聚集性强,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旅游景区的恢复开放,应当坚持分区分级的原则,对旅游景区开放的条件和必要性进行评估,不宜搞一刀切。疫情高风险地区旅游景区暂缓开放,中风险低风险地区旅游景区由当地党委政府来决定是否开放。
在景区恢复开放之初,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扎堆”现象,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武功山景区外,上个周六也就是2月22日,刚刚开放的北京香山公园甚至还发生了拥堵。2月24日,香山公园关闭了除香泉环岛停车场以外的所有所有停车场,实施游客限流。率先于2月19日开放的杭州西湖景区也在一天内迎来了超过5000人。“南宁疫情800人扎堆赏山樱花”还登上了微博热搜,少数游客不戴口罩游览的照片也广为传播。
断桥迎来疫情后首批游客
此前,“景区毕竟是企业,需要生存发展,在做好疫情防控基础上稳步复工,也是合情合理的。”中国旅游研究院景区研究专家战冬梅说。不过,“景区要采取谨慎态度,根据所在地区防疫实际,完善防疫制度体系,以保证员工和游客安全为必要开放前提。”
这种情况下,旅游专家、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通过澎湃新闻建议,“景区做好消毒的工作,游客也要做好自身的防护。”他认为,景区需要谨慎判断当地形式,因地制宜地开放景点。他不建议室内封闭景区如博物馆等过早开放,室外的自然景区可以循序渐进地开放。
此外,他提出,在游览管理方面,应采取分时段、间隔性办法安排游客入园,控制游客数量,落实实名登记,积极利用大数据和智能手段,做好游客信息动态监测,并加强景区巡查力度。
已开放景区如何防护和限流
那么目前,各景区的开放情况和限流措施如何呢?
2月27日,北京颐和园开始实施分时入园、预约购票措施。其中要求,购票游客至少提前一天通过“颐和园”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购票成功的游客需持身份证原件验证入园。
网络预约分为上下午两个时间段,按照不超过瞬时承载量30%进行游客量管控。已经关闭的园中园景点、封闭院落、堂食餐点保持关闭现状。游客入园时,配合体温测量,佩戴口罩,分散游览,保持1.5米以上的安全间距。园内活动不聚集,不扎堆,不集中锻炼健身,不随地吐痰。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新闻发言人张亚红也表示,天气转暖后居民出行意愿上升。不过她建议大家再坚持一段时间,等到防控达到阶段性成果,会逐步恢复公园游览。
同天开放的南岳衡山景区,则要求游客们在大巴上“隔位就坐”,此外,游客还需要经过红外热成像监控、人员消毒、信息登记等一系列严格的防控流程后,才能顺利进入景区。
衡山景区按照日接待量不超过景区最大承载量的50%、瞬间流量不超过最大瞬时流量的30%来控制人流,每天还对公共区域进行4次消毒,对游客高接触、高密集的区域每2小时消1次毒。
接驳巴士上分开就坐
武陵源景区在27日恢复开放的首日共接待了454位客人。开放初期,武陵源实施“分时预约”制度,恢复开放初期时间为每天8:30-16:00,规定单日接待量不超过1万人,所有进山游客实行入园必检和限流游览,景区交通运输工具隔位乘坐、客容量减半,百龙天梯不超过30%。
景区里还成立了135人的疫情防控引导员队伍,为游客提供防疫“管家”式服务。 “本区域已消毒”告示出现在售票窗口、检票口、自动取票机、厕所等公共设施区域。游客服务中心还有酒精棉球、消毒液等防疫物品供游客免费使用。
陕西要求开放的室外景区必须对游客测体温、扫健康码,公用设施日消毒不少于4次,按日载量30%限流,提出了开放30条措施。
还有一些景区则推出优惠措施。在石窟景区中率先开放的龙门石窟已于2月24日开放,至6月30日为止实行门票半价优惠。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已于2月20日面向本省游客和全国非重点疫区游客有限开放,玉龙雪山实行门票半价。2月29日到3月29日,西安城墙景区和大唐芙蓉园景区免费对外开放。贵州省黔西南州景区景点从2月23日起到3月31日也全部免费开放。
景区游客缓慢回流
虽然在景区刚恢复开放时出现了游客“扎堆”现象,但目前大部分开放景区的游客回流情况可称相当理性,黄山开放首日仅有一位游客包场的新闻在社交网络上广为传播,让许多人“羡慕不已”。而许多景区的游客数量在每日数百人左右的基础上缓慢增长。
婺源油菜花季到来,往年花田已是人山人海
2月23日开放的黄果树瀑布景区,至2月26日,景区每日接待游客数分别为26、135、229、492人。婺源95%的景区已开放,油菜花季也已到来,不过相对于过去花季人山人海的景象,如今的婺源可称清净,日均接待量约为2000人。景区负责人预计,按照这一趋势,预计今年三、四月份婺源也不会有太多客流量。
黄果树瀑布游人寥寥
丽江古城管委会告诉媒体,景区内餐饮、民宿商户在严格执行疫情期间措施的前提下,可以开门营业,而酒吧、历史文化展示馆及文化院落等人员密集场所暂不恢复营业和开放。
青海湖在开放首日2月26日迎来了56名游客,景区说,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预期”。
刘思敏表示,现阶段游客不多有几方面原因,一是疫情还未过去,大众尚未做好出门游玩的准备。二是景区的配套设施尚未开放,室内景点关闭,许多室外景点的短驳车等服务也未恢复,同样没有开放的还有游客们热衷的小吃等餐饮娱乐设施。
三月起更多景区开放,谨防“旅游性感染”
更多景区将在3月初集中开放。如云冈石窟发布公告于3月1日开放,但暂不接待团队游客。此外还有乔家大院、大明山景区、张掖七彩丹霞景区等,都将在3月1日开放。
2月25日,文旅部印发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恢复开放工作指南》,就公共文化场馆恢复开放提出具体指导意见。提出坚持分区分级,不搞“一刀切”。疫情高风险地区继续闭馆,中低风险地区恢复开馆工作,由当地党委政府决定。
国家文物局也表示,博物馆等场所对低风险区,经地方政府批准后可有序恢复开放。对中风险区,室外露天场所可逐步恢复开放,室内封闭展馆、展厅等区域原则上暂不开放,对高风险区,暂不开放。中低风险区的开放单位原则上均不接待团体参观。
不过,在逐步解封的声音中,也有反对者,比如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张辉和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孙小荣便认为,当下疫情研究尚不明朗,旅游消费并非国民生活必须性消费,人群聚集反而提升了疫情反扑的潜在风险,一旦出现“旅游性感染”,只怕得不偿失。
确实,对于旅行者来说,独享的美景、优惠的价格带来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但看不见的风险也不可小觑。评估风险、审慎出行,是每一个人在出行之前所应该做的。
责编:韩雯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