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南县鸡笼村:“空心村”变“舒心村”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唐曦
通讯员 曹劲劲
近日,衡南县鸡笼镇鸡笼村的贫困户陈辉华心里像喝了蜜,家里的300多只鸡一抢而空,一共卖了15000多元,他计划用这笔钱年前把屋顶翻新庆祝新年,年后再扩大养鸡规模。
“咱村的日子是越过越舒心,你看看。”顺着陈辉华所指望去,如今的鸡笼村,一条条宽敞的水泥路犹如丝带串起村里一栋栋新居,一条条水渠像毛细血管向农田输送养分,一股股清澈的自来水滋润舒展着村民的心田,鸡舍、田间、果园都是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小村庄一片欣欣向荣。
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鸡笼村地处偏僻、土地贫瘠,公路、水利基础设施落后,村里既无经济作物又无工厂,经济发展滞后。那时,村里共58个村民小组、5058人,大部分都在外打工,仅老弱幼小留守在家,是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2015年,鸡笼村成为衡阳市住建局的联点帮扶村,乡村面貌起了变化,百姓生活迎来转机。当年,衡阳市住建局随即数次召开局党委会议,下发专门文件,建立了共计56人的扶贫工作队,分成16个小组分别与54户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
扶贫攻坚的冲锋号吹响后,各扶贫小组开始挨户走访,完善帮扶对象信息,做好建档立卡工作。同时,为方便贫困户与扶贫小组的沟通与联系,市住建局还印制了写有帮扶责任人姓名、职务、联系电话的精准扶贫联系卡,困难户有难处就随时可以联系上负责人。
衡阳市住建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兴中任联村帮扶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他数次到鸡笼村调研走访,并针对该村情况指出:“扶贫必须做到精准施策,实现‘输血’与‘造血’并举。”
要想富,先修路。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曾是鸡笼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拦路虎”,因此,扶贫队当即抓住“主要矛盾”,开始着手完善基础设施。于是,该局系统党员、干部捐款18.8万元、局党委筹资85万元,一并投入鸡笼村道路、饮水、危房、水渠等基础设施建设。经过近3年的努力,目前该村已基本实现“路到家门口,自来水到家,耕用水到田”。
同时,市住建局还利用职能条件,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开展安居扶贫。目前,该村已确定的8户无房危房改造户,5户已搬进新家,余下3户也即将“过伙”入住。
“睡觉都踏实多了,再也不用住在摇摇欲坠的土砖房了。”贫困户谭家仲自从搬进红砖白墙的安置房,开始睡起了“安心觉”。新房里,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窗户都是铝合金的,这让他非常满意。
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精准施策,要针对造成贫困的不同原因,“一户一策”的进行帮扶。
贫困户陈辉华两口子都有病在身,不能干重活,女儿也已远嫁他方,生活困苦,整日愁云密布。扶贫小组多次走访后,了解到陈辉华以前养过鸡,于是给他送来了500鸡苗和300斤饲料。陈辉华把鸡散养在后山、田间,吃虫子和山泉水,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生态鸡”,再经过扶贫队员在朋友圈帮忙“吆喝”,鸡和鸡蛋根本不愁销路。
“我也能有事干,力所能及,劳动致富,还是要感谢扶贫队。”如今,陈辉华整日脸上洋溢幸福的笑容。
针对全村52户贫困户的不同情况,扶贫队分别采取送资金、送鸡苗、送猪仔、送化肥、送农药、送技术等产业扶贫政策带动,其中种植水稻11户、养殖(鸡、猪)6户。目前,11户种植水稻户今秋已喜获丰收,6户养殖户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日子过得舒心了,干部群众心贴得更紧,村民脸上笑容多了,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甚至不少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也开始陆续返乡了。”鸡笼村党支部书记王韵筠谈起几年来村里的变化喜不自禁。据介绍, 2015年,该村实现脱贫共25户86人,2016年脱贫26户69人,2017年脱贫30户66人。
看着脱贫有实效,刘兴中也表示,下一步,市住建局将继续坚持精准施策,不仅要补短板,还要带龙头,将进一步推进产业脱贫,探索建立贫困户参股、入股或与龙头企业、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利益联结的模式,解决贫困户技术资金不足、发展产业单打独斗的问题。同时,还将完善扶贫机制,促使措施落地,使资金、项目和政策集中使用,形成帮扶合力,让村民不但要脱贫,还要致富。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陆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授权:0731-84329818苏女士。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编:唐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