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林轻工市场,八十年代下海者的摇篮
八十年代初期的轻工市场,是各地政府有组织实施的便民公共设施。它为个体经济和商贸发展,产生了稳固支撑和积极促进的独特作用。
1980年,国家已经开始号召各地政府兴建为个体经营服务的户外市场,以促进多种经济成份共存繁荣市场。在这个背景下,全国各地政府开始了建设轻工市场,扶持个体经济发展的高潮。当时的各个县城,都有轻工市场。
1982年的黑龙江集贤县轻工市场
虎林政府也是在这个时期,在水产商店南侧胜利东街上,建成了虎林县轻工市场。
虎林轻工市场位于现在虎林胜利东街,自中心路至市场路。也就是现在温州蛋糕房路口往东,至西边现在的农贸市场生鱼市场路口。市场大约有一百米左右。
轻工市场建成后,曾是虎林县内最大的服装、鞋帽零售市场。商贩商户的聚集,价廉物美的时尚服装展示,让刚成立的轻工市场很快就成为新的商业中心。
当年,虎林县中低收入的市民买衣服,轻工市场是首选。市场每天顾客摩肩接踵,十分的繁荣。
虎林县轻工市场
轻工市场正门在中心路上,角铁钢筋焊接的大门,上面焊上了“虎林轻工市场”几个大字。角铁门框中间钢筋焊成棱形,上面刷着蓝色的油漆,“虎林轻工市场”几个字刷着红色油漆。
当时的中心路是不是水泥路记不住了,但到九十年代前后,已经是水泥路了。路边的水沟,也用红砖水泥砌成,上面盖上了水泥板。当时的轻工市场,地面开始好像是铺的水泥板,后来才改成水泥路面。
1991年夏天,我儿子杨威往轻工市场里走。可以看到脚下的排水沟上盖着水泥板,但已破损了。市场边上温州人的眼镜摊床。背后的红砖房,就是水产商店。
1991年夏天,我儿子杨威在轻工市场大门留影。背景可以看到商户摊床上挂的服装,摊床上遮阳防雨的顶棚。
轻工市场门口,有几个温州卖眼镜的商贩,他们将装墨镜的箱子打开就是一个立着的展柜,里面眼镜一排排的摆放齐整。
轻工市场大门里,两边是钢管焊起的棚子,棚子里设置了若干摊床。柜台为钢筋骨架铁皮覆面,棚顶铺着塑料彩钢瓦。夏天天太热阳光太强时,商户会在棚顶前沿搭上一块布,遮掩耀眼的阳光,也可以挡挡雨水。
鞋等小型商品一般摆在柜台上,服装等需要展示全貌的商品,就挂在背后。五颜六色的服装,相互叠放,形成了一面服装墙。
轻工市场东西走向,摊床后面全是平房,没有楼房。除西门两边是水产商店和百货公司,其他的房屋都是城镇居民的民宅。
轻工市场所经营的项目没有猪羊肉、水产品、蔬菜、干鲜水果等农产品,主要以服装、鞋帽和其他轻工、百货小商品为主。
在当时商品还未全面放开的形势下,和国营商店相比,可说是十分丰富了。每日消费者络绎不绝,人气很旺盛。但放在现在来看,当时的商贸摊位,十分的矮小、简陋和粗笨,商品也相当的简陋。但在当时,这里是虎林人上街购物或逛街的必到地,整日里人熙熙攘攘,生意十分的红火。
1988年,俄罗斯政府和贸易代表团到虎林参观轻工市场
1988年,俄罗斯政府和贸易代表团到虎林参观轻工市场
当时在这里经商的个体户,有工商登记的,会有固定的摊位,摊位费应按月戒年收缴。临时在市场里摆地摊的,则是一天一收费。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商贩,临时性比较大,今天你来,明天他来的,稳定性和固定性差些。当然,门口的温州眼镜商贩,并没有占固定的柜台和有棚顶的摊位,肯定是一天一收费用。市场中间,也时也会有人临时搭起一个台子,摆上皮鞋或别的商品在售卖。他们虽没有占用固定摊位,但占用了公共空间,肯定也是要收费的。
刚建的轻工市场,经验不足,管理并不规范,不同种类商品混搭在一起,没有像后来按商品种类分类销售。铺面卖什么东西,以租柜台的老板经营什么为准。
朋友李庆富,1985年在轻工市场做小百货生意,开始就是卖电子表等小物件,后来增加了些百货品种。1990年,他和河北商人郭老大合伙,到迎春开百货、鞋帽、服装商店,获得了丰厚的收益。1993年,李庆富在大厦后身开起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建材商店,做起了装璜建筑材料生意。生意越来越好后,他又买下了原消防队这块黄金地段,盖起了属于自己的三层小楼。
庆富建材商店,在二千年这一段时间,是虎林市响当当的名店。李庆富,不但成为商界名人,也因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政议政,被选为虎林市政协委员,成为驰骋商界、政界的一颗明星。
1980年,李庆富(右一)和我(左一)王世家(左二)陈林生(左四)李宝良(左五)在往铁路砖厂道西的水库边留影。
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的虎林县,除了轻工市场,在现在的市宾馆前红旗路和胜利西街的十字路口这一片,道路两边形成了露天针织、布匹和服装裁剪一条街。
这就是当时虎林的服装裁剪店集中地,也可以说是布匹和服装裁剪市场。开始裁缝和卖布的混搭一起,在路边支个案板,边上放着缝纫机和码边机,直接在露天工作。
后来在道边水沟上架起了很多板房,板房外面包着白铁皮,这就是当时流行的简陋棚屋式门市房。这种门市房造价不高,很实用,有在里开服装店的,也有开小吃部的。我记得当时在虎林很有名的水煎包子铺,最早就开在这里的路边板棚市场房里。后来市场整顿规范,才租赁了电影院东侧一小屋。
那时候的商店基本都是国营的,商品样式陈旧,款式也没有新意。以服装来看,随着对外开放,沿海的商业繁荣逐渐影响内陆人的消费观念,时尚率先与国际接轨。人们早已厌倦了“灰,蓝,绿”的单一色调,人们的审美多样性和多元化,经港台和美欧电影的影响,已井喷式暴发,接受并追求新款服饰已成为一种必然。
在这种大环境影响下,轻工市场的服装销售十分红火。路边的服装裁剪店,每天也是门庭若市,顾客络绎不绝。
很多人手拿着印着某明星的画报,要求裁剪师照样制作。可以说,顾客的多样性需求,成就了很多原来就会传统裁剪的裁缝,向现代服装设计师的转型。
当时的很多裁剪师,自己也很年轻,身材也苗条颀长,本身就是服装架子,具有模特的潜质。很多裁剪师根据自身条件,穿着自己制作的合体又时尚的服装,不但让人眼前一亮,也成为最有力的广告宣传。
那个年代品牌意识从厂家到消费者,都不是太在意。买成套的西装,或其他成套衣服、裙服,一是货少且价格昂贵,二是也很少有合体和令人满意的。所以买布做衣服,是当时人们的首选。可以说,当时结婚的人,无论男女,基本上都在服装店做过西服。时尚青年,没有人没在服装店做过时尚喇叭裤和夹克衫的。
到了80年代中后期,市场机制臻于成熟,服装流行加快,以女性服饰向时装化变化为代表,服装设计造型和装饰,实用被突出艺术性和时代风貌所取代。服装强调廊形线和腰线,轻薄和半透明的丝绸等材料制成的服饰,砍肩无袖等暴露型的裙衫随处可见。
可以说,从这些简易板棚里和轻工市场简易的摊位上,诞生了虎林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个体户,第一批服装店、鞋帽店老板……
当时李恒贤的服装店,就非常有名,顾客每天都应接不暇。
1978年李恒贤(前右二)和同学合影
李恒贤,1978年高中毕业后,到虎林县服装厂自费学习服装裁剪技术。学成后,先在二百货对面的党校青年商店里开起了虎林县最早的个体服装店。后创办了虎林县天石服装技校。
1979年,李恒贤在自家房前道路上骑自行车。(背景为李恒贤家老宅,即现在的百信鞋城位置,这条道路是二百货至中医院的老路。)
1987年,李恒贤扔下刚两岁的孩子,自费到天津中德美术培训中心,进行为期三年的专业学习。1990年,李恒贤又自费到天津美术学院进修,就时尚艺术与服装设计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缝纫、立体裁剪、样式制作等技巧,得到了专业教师和客座导师的培训指导。专业系统的学习,使李恒贤的眼界开阔,专业能力和艺术涵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回虎林县后,她在虎林县劳动局四楼创办了虎林县天石服装技校,开创了虎林县个人办服装学校的先河,实现了由裁缝到服装培训师的华丽转身。
李恒贤在服装学校授课
该校办学作风严谨,为待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黑龙江省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学校。几年的时间,她先后办培训班14期,培训了500多名学员。她自编教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学员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艺术品味的提高。
为了开拓视野,掌握服装流行的时尚潮流,李恒贤经常到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大城市进行市场调研,还随中国女企业家代表团,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进行市场考察。
1995年9月17日,李恒贤参加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举办的时装大赛,她参赛作品“一款多变”系列搭配女装获一等奖,成为唯一一个小县城参赛选手,也是唯一的一个获得大奖的选手,轰动京城服装界。
李恒贤获奖作品
获得国家一等奖后,1996年10月19日,中央电影台《半边天》栏目,专程到刚撤县建市的虎林市对李恒贤进行了专访。
接受中央电影台采访
由于李恒贤在自主择业创业中的突出表现,她先后获得虎林县三八红旗手,鸡西市百星竞赛标兵,鸡西市青年创业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李恒贤和鸡西市市长孙永亮)左三),虎林市副市长姜敏(左二)等合影
随着成衣市场的成熟,人们卖布做衣服的越来越少。服装店的老板们,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下,出现两极分化。
一部分转行做服装生意,租柜台、买门市,越来越强。
一部分仍坚守着裁剪刀,在大厦或二百货一些昏暗边角上艰难的坚守,生意总体比较清淡,有些已经被逐步淘汰掉。
还有一部分人办服装学校,或者到外地大城市仍从事服装设计和制作老本行。如李恒贤办服装学校,成绩斐然。徐建香,到山东威海市开服装店,因技术精湛,在当地小有名气。被服厂的冯裁缝,转行服装生意,不但生意很是红火,黄金地段也有了自己的门市房。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1990年,虎林县具有都市气派的大型商场贸易大厦悄然崛起,使得一度相当辉煌的轻工市场,由当年的白天鹅变成了丑小鸭。
随着贸易大厦精品屋的出现,贸易大厦内的商品,档次品质中高端化态势越来越显著,销售也越来越火。反观轻工市场的商品销售,已经辉煌难再,只能靠农村消费者的支撑而勉强维持,疲软之态日显,和贸易大厦已拉开了档次。
再加上九十年代初,一些有前瞻眼光的商户,已经开始购门市房,开起了特色各异的专卖店。此消彼长,轻工市场的拆除,也是大势所趋了。
轻工市场拆除时间,大约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或更晚些时候。
虎林的轻工市场,存在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它在那个短缺经济时代,在那个个体经济刚开始萌芽的时期,凝聚了太多太多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怀,有着太多太多酸甜苦辣的故事。它承载了无数虎林人的记忆,每每回想起来那简易的棚子,就有种温馨涌上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本文为原创,如有转载请标明来源及原作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