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96年的时候,正在读高二,当时在班主任的房间看到过一本牛皮纸装订的名为《历史文化名城----蒲城》的书,就借来翻看了一遍。通过这本书,从那时候就知道在蒲城县城,除了杨虎城纪念馆、王振东家宅、岳西峰故居和王益谦宅外,还有多处有特色的传统古民居,里面都有收录照片,那时候还不像现在这样的残破,很多还没有被拆,不过黑白的,印刷质量不太好,印的也不是特别的清晰。虽然文字记得不是特别清楚,但是印象还是比较深,比如王振东家宅记为王伯谋宅,收录有清代原版这座宅院的平面图,比较罕见。其他几座宅子没有记清楚具体在哪块,后面也不知道是否拆掉了,所以也没有机会去参观。这次回到老家因为有蒲城中学退休教师刘丽丽老师的一个带领,在蒲城西府巷除了参观了老教堂之外,还专门去了几家私人宅院进行了参观,应该是当年看过的那本书里面收录的宅院的一部分。虽然基本都已经不完整,甚至有的已经破损不堪,但从残余的部分建筑还是可以看到当年建筑的一个精美和讲究,如果能够恢复原貌,也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

西府巷老教堂

位于西府巷的蒲城县基督教堂三间大房据县志记载,是当年购买的郭坚家的大房,经过现场查看梁槿枋上的记载,虽然油漆斑驳,但是还是可以依稀看到建于乾隆年间。应该是郭坚兴旺的时候在县城购买的别人家的庄院置的公馆。三间大房屋顶的装饰也不是特别的讲究,建筑里面升斗云墩配套比较全,不过木料整体体型一般,里面因为一直作为教堂或者其他使用,除了岁月的侵蚀外,基本保持完好,不过屋顶有一些破损,墙头因为风雨的侵蚀砖雕也有一些损毁,不是太全了。另外偏房还有一间,应该也是大房的附属建筑,现在因为没人居住,门锁着,所以没有看到里面的情况。看到关于教堂的另外一个记载就是购买原姓庄基建造教堂,而西府巷原姓在蒲城也算是名门望族,历代也是名人辈出,在县志等相关史籍以及当地人的历史传说中都有不少故事。

雕刻精美的门窗

侧面照壁

垂花门

在教堂西边不远有一所宅院,门房处已经破烂不堪,主人家出租给了做铝合金门窗的使用,摆的杂物比较多,整座宅院三进只保留了一进,还有几间厦房仅存,大房门房早都已经没有了。虽然宅院残存的建筑不是很多,但是保留下来的门窗装饰等都是原配,木雕砖雕也非常的精美,也非常的有质感。后门保留的垂花门还是可以看出当年是个大户人家。如果其他古居需要修复,这个是同时代可以参考的原物。据说这几院解放前都属于原姓所有,现在也不知道是谁家了,这么精美的老宅子这样荒废了,看着也比较可惜,如果可以恢复保护下来,做旅游配套项目,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屋顶精美的花砖

老宅屋顶的花砖

朝西和蒲城中学仅挨着有一条巷子,据刘老师讲,这里就是姜家巷,而姜家巷的来历与明代“天下清廉第二人”姜鸣岐家有关。据说其祖父原籍苏坊姜杨,后在朝官居御史,为官后将家迁到了县城现在的姜家巷,因为巷子住着姜御史,所以该巷因此得名。其孙姜鸣岐任文水知县,布衣素食,不畏强暴,减轻人民负担,被皇帝赐宴嘉奖,称为“天下清廉第二人”。姜家巷里面东西朝向的有两所宅院,据刘老师讲以前有三院,以前都是原姓人家的,解放初期的时候给国家捐献了,就一直当学校的后勤院使用,这几年因为房屋太老旧了,学校后勤部门也有了新的办公场所,就搬走了,房子也空下来了。因为从学校里面进入,姜家巷的大门就一直用砖封起来了的,所以基本前面这一块保存还是相对完整的。这几年不知道什么原因,有人住进去了,缩腔门的木雕也被拆走了,房顶的砖雕也被拆走了一些,破坏了整体房屋的一个布局。对老建筑来说整体保存起来就是文物,如果单独拿木雕和砖雕去摆在其他地方,那就成了四不象了。原来有三座连在一起的,都是高门大户,现在只有一户稍微完整一些,另外一户只有一部分,第三户基本看不到什么了。个人认为,即使是后人,这些建筑保存了几百年,到现在能够这样完整,一砖一木都是祖宗心血,都不应该损毁变卖的,有效保护和恢复才会让祖宗遗产更加有光彩,即使现在资金实力不济,也不应该去损毁。

姜家巷古宅的缩腔门

一砖到顶的山墙

房屋两侧的山墙也特别的讲究,都是一砖到顶,墙头都覆盖着精美花砖,比王振东家宅两侧建筑还要高端一些,不过门口的两侧的墀头就没有怎么的讲究了,砖雕精美程度就比不上岳西峰故居和王振东家宅了。不过在杨虎城纪念馆东侧的院落新建的生态茶园,杨虎城故居的侧面山墙被水泥涂抹,已经失去了文物应有的样子,如果恢复成王振东家宅或者姜嘉巷这几所宅院的一砖到顶的风格,也会更贴合历史,也会更有味道。

比较简洁的墀头

蒲城原姓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个名门望族,明清名人,县志多有记载。比如在明代有明英宗旌表为义民的原善,捐粮一千零一十担,另外还有与富平杨爵有莫逆之交的御史原寀,明清之际的原毓宗,清朝皇帝为了请他回朝,还专门派了个太监到蒲城,说请不回去就不要回来了,那个太监因为没有完成皇命,最后还老死在了蒲城,解放前都还有墓遗存。吴三桂屠城期间,因为与原毓宗以前同朝为官,是旧相识,就唯一留下西府巷没有被烧,而到了西府巷原毓宗家门口,原毓宗说了句,将军刀不入鞘,何时入鞘,速停杀戮。这时候吴三桂才停止了烧杀。而原毓宗这个人,是进士出身,原在明朝为官,明亡后和其他在京官员一样又在清朝出仕,后来耻于在清朝为官,借着母丧辞官回到蒲城,闭门读书不出,精书画,在县志有传。

蒲城南塔

盗宝者曾经租赁的门面房

而在蒲城中学参观宝塔的路途中,也看到曾经作为地道入口盗取宝塔地宫的门面,外面来说普普通通,和其他的门面房没有什么差别,现在看到的时候地面已经重新填埋铺上了瓷砖。谁知道当年那批盗宝者伪装的这么巧妙,打着卖馍馍的幌子,夜里打洞盗宝,其实目测到宝塔的距离也不超过200米,也可以看得出这伙人的专业度之高,中间也有高人,打的洞一点都没绕路,直通地宫,不过悲催的是打通的时候才知道宝早被盗了。

作为具有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历史文物保存下来的应该还不止这么多,残存于小巷中的古宅和建筑也是蒲城历史的一部分,希望我们每一位蒲城人都能够将老祖宗留下的这份遗产守护好,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起来,在盛世之中华能够更好的将这些民居保护起来,进行有效的修缮,让成为蒲城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参考资料:《蒲城县志》及网络

说明:几所民居和教堂都是在蒲城中学退休教师刘丽丽老师带领下参观拍照,在此特别感谢!

铝合金门窗

系统门窗品牌

高端系统门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