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合营,是蔚县的八大镇之一,规模仅次于蔚县城关镇,是个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老镇子。光是初中高中齐全的学校,就有两个。以地理位置而言,当地的人一般称为北中和南中。

北中原校门,二层为魁星楼

南中在112国道以南,北中在112国道西北,两所中学中间相距大约有二三里地,中间隔有招待所、粮库、新电影院、露天剧场、照相馆,还有一个养猪场、二个豆腐坊、南场村的六条南北方向的巷子,当地人称南一道巷二道巷三道巷,一直到六道巷。六道巷紧邻北中的南边家属院,往下走便是主街,向北下坡直通红旗街上下堡,出了镇子就到了壶流河南边的河滩。

北中是西合营镇的镇中,全称叫蔚县西合营镇中学。当年与南中的师资水平教学成果也有一拼,杠杠的。出了许多的有名桃李。

北中原来学校的大门,也是曾经的蔚县师范的旧址大门,坐西朝东,与南场村东西向的北一道巷正对。大门很气派,是一所下面宽阔、门上高楼的古典传统二层建筑,下边两扇黑漆的铁环大门,上边是寓意美好的魁星楼。魁星主文运昌盛,是对学子们学业的热切企盼和良好祝福。只是平时不让学生们上去玩。不知道现在楼内的魁星还在不在,毁了没有。现在这个大门已经紧闭,师范的旧院子是北中的一部分,现在据说是保护了起来,成了革命历史文物了。

师范的校址年代很久远,是鼎鼎大名的蔚县师范旧址,是蔚县最早的共产党组织先驱者张苏同志所建,大概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张苏是个大知识分子,在宣化一中北京师大等处都念过书,二三十年代回故乡闹革命,担任过蔚县的教育局长和蔚县师范的校长。他的老家就在壶流河北岸的南洗冀村,五十年代被洪水冲毁的南洗冀村旧址,距离西合营镇仅有四五里地。后来在抗战中,担任过晋察冀边区政府主席。解放后,先后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最高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去年,县里的有关部门和张老的侄子、北洗冀村的夏志强老兄等等热心人士,几经筹划,在新址的南洗冀村里为张老建起了纪念馆,真是一件十分值得称颂的大好事。

张苏纪念馆前宣誓

假如将来能以张老在蔚县,甚至于在察哈尔和晋察冀根据地的革命足迹,串连起来,形成一条红色旅游专门线路就更好了。开国上将邓华的夫人,就是从蔚县师范四十年代毕业的。

张苏同志和夫人

镇中搬到这里时,西合营师范已经停办。我的母亲当年也是这个师范六十年代毕业的学生,姥爷姥姥家住在南场村六道巷,等于是在自家家门口上了三年的师范,唱歌绘画弹风琴都很擅长,是我的启蒙老师。

邓华同志和夫人,夫人也是蔚县师范毕业生

整个北中,学校的院子很大,大致约有近千亩,上下南北分为四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原师范旧址部分。是从上有魁星楼的东大门进去,迎面一个∩字型的小院落,都是很高大的砖瓦结构的房子,坚固结实、宽大明亮。学校的后勤大致设在一进大门的几排房子里,再往西,房后紧邻学校的大礼堂,很气派,全校师生集会都在这里,大致能容纳八九百人。往右后拐,可以看到西边高高的台阶,台阶下自成一院,坐北朝南分布了三四排大砖瓦教室,每排约有三四组房子,每组大约五六间的房子,规规整整,台阶都是长方的条石,窗户也很讲究。当年的初中各个班级大都在这个部分。我们七六年冬天入学的班级,印象中有大概有六个班级,我初一第二学期插班,从北洗冀学校来到了北中,插入了初一二班,班主任老师是宋老师,因为是女老师,个子却很高很壮,老师们都称宋老师为大宋,是蓝球场上的中锋主力。这个院子大概有二三百亩,是原来师范的主院。

院子的第二部分是往西上了二十几层的砖石台阶的院子,整体最大,视野也最开阔。东西南北都大约有八九百米近千米,西墙外是镇子里的西沟,水很深沟很陡,几乎每年都有人玩水送命。院子里南边中间部分是操场,很大,标准的四百米跑道及篮球场排球场都很齐全,单双杠跳高跳远设施都一应俱全。从下边院子拾级而上,迎面是一个大隐蔽墙,墙上是在学校里借住的部队文化干事画的一幅很大的宣传画,印象中是一组青少年学生,在一位女青年的挥臂指引下,向着科学技术进军的画面。海林同学的父亲当年是学校教导处的主任,课余还在画下照着画面模仿着比划这个指引的动作,引得围观的师生们都笑了。大隐蔽墙北侧,是建筑的主体群,有四五排砖瓦结构的平房,每排都有三四十间房子,分成了五六组,老师们的办公的地方就在第二三排。初二时,按学习成绩分出了两个快班,为五班和六班,我们五班就在隐蔽墙北的第一间大教室。在隐蔽墙的南边,刚刚新建了两排教室,是我们上一届的初中同学。大操场西边,靠近西院墙的地方,还有三四排教室,是高中的学长们。这部分的院子,建筑普遍比台阶下边的要新一些,风格也不一样。在老师们办公的第二排,到下边的院子里,还有一个小月亮门,门洞就是一间房子,两边有黑板,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常在这里出黑板报。一次,正画着,牛校长穿着黑皮鞋经过,还给予了夸奖,很受鼓舞。

在第二个院子的南边,是大片的空地,算是第三部分吧。种了不少的玉米向日葵,一条路往东,也是个大门,平时不开,可以直接通到学校的家属院,现在成了镇中的学校正式大门了。

第二个院子的北边,也是一个大院子,当年是庄稼地,后来是实验小学、马宝玉小学。据说也是北中的地界,是学农地。有一个小门与南院相通。

第五部分就是东南角的家属院了,房子大都是后来新盖的,四角硬的房子,土坯是主体。母亲的同学田姨家就在这里住。

以我的理解,当年建蔚县师范时盖的房子应该主要是第一个院子,房子的格局高度质量应该是最好的,保护起来是很有历史价值的。

当年的初一二班,大宋老师是班主任,印象中教我们政治兼生理卫生,弄了不少的习题,重点是学生日常的管理。陈宏当班长,集合带队上课喊起立,上自习课时维持课堂秩序很尽力,受到了宋老师的肯定。教数学的女老师姓李,是一个同学的姐姐,讲得很认真很有耐心,兼着对门初一一班的班主任。教语文的也是个女老师,好象姓王,讲普通话的,外地人,课也讲的不错,尤其是作文课批改作业很认真,受益匪浅。当时,北中开了俄语课,俄语老师帮我从认字母开始补习,刚学了一个学期就在初二改学英语了,也是个女老师,外地人。

记得一天下午自习课后,宋老师把我叫出教室去,问了一些同学在自习课上的表现,我说只顾自己忙着做作业了,并没有注意看其他的人,老师有些不太高兴,其实我说的是实话。

夏天,去壶流河北边学校的稻田地里拔草劳动,一个女同学过河时没有脱新买的塑料凉鞋,让水冲走了一支,宋老师发动大家下河去寻找也没有找到,这个同学哭着返回家去了。

现在的学生们

班上有几个很厉害的同学,我刚转学来到班里时,找过我一点点小麻烦,后来知道我从小就是在南场姥爷姥姥家长大的,同班里又有树军三元畅飞王峰等等几个哥们一道进出,就很快将我看成自己人了,后来都还相处的不孬。

北中经常在礼堂组织放电影,还时常包镇上电影院的场子,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课外活动,很美好的记忆。动画片《大闹天宫》在学校礼堂放映时,许多的同学都被深深地感染了,自己也感到很震撼很美。到红旗街上的电影院看电影时,门口热闹非凡,卖五香瓜子的卖糖水的卖糖葫芦的卖烟卷的,叫卖声吵嚷声不绝于耳,也有市管会的来骚扰晃悠,他们一走小贩们立马就又返回了。进去买五分钱一大酒盅、二分钱一小酒盅、一毛钱一小玻璃缸的五香瓜子,是许多同学看电影时的选择。南场的二喇嘛三喇嘛兄弟和其他卖瓜子的,一人脖子上挂一大兜子五香瓜子,边叫卖边自己嗑瓜子,吐出的瓜子皮子又进了兜子里。女疯子李汉梅、男疯子二黄和黑大时不时地来回跑闹,似乎成了小镇上的独特风景,将电影院周围的热闹又添上了一圈圈的乱乱哄哄。黑白电影《宝葫芦的秘密》、彩色越剧片《红楼梦》、彩色故事片《创业》《难忘的战斗》、纪录片《蛇岛》《马王堆考古》等等影片都是在电影院里看的。

升初二了,学校分出了快慢班,按考试成绩五六班是快班,我和树军永平玉洁等二班同学都到了五班,贾言贾莉学军海林都转学去了南中。班主任是教数学的蔡老师,蔡老师不苟言笑,讲课很认真很负责,很受同学们的好评。教语文的老师好象也姓王,是个讲普通话的外地老师,水平很高,据说后来考上了厦门大学的研究生,她丈夫也是北中的外地人老师。教物理和化学的老师都是刚刚平反的男老师,本地人,姓什么实在想不起来了。

现在的夜自习

学习突出拨尖的同学成了学校的明星,我们五班的高岭和初一的徐世东同学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学校在大礼堂召开了向高岭徐世东同学学习的专门大会,印象中好像是高岭同学的邻居和徐世东同学的母亲上台,分别介绍了二位同学放学后是如何刻苦努力的,几位老师分别上台介绍了二位同学如何在学校争分夺秒的。听后,感觉到自己的差距太大了,加油努力吧。后来,二位同学都以初中毕业生的身份,分别考上了中专和师范,引得大家纷纷羡慕不已,后来都发展的不错。

学校组织歌泳比赛,玉洁同学是指挥,组织我们五班取得了不错的合唱成绩。

后来,五班全班有大约二分之一的同学考上了西合营南中的高中,继而又考上了大中专学校,有永星永年玉洁栋梁永平老乔方飞郝青高云建忠正海,还有树军方明等等,太多了。在税务商业师范医疗交通等等领域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出了自己的青春辉煌。

现在的北中校门

别墅门窗

高端门窗

高端系统节能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