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门窗怎么样
文章目录:
1、聚焦高质量发展丨在吕梁山,感受发展旋律的“变奏”2、聚焦高质量发展|治与护 变与新 减与育——重庆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观察3、正式官宣百色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 田阳撤县设区
聚焦高质量发展丨在吕梁山,感受发展旋律的“变奏”
视频加载中...
新华网太原6月15日电(王亮)夏日的吕梁山,树木葱郁,满眼皆绿。行走在山西省吕梁市,看到的是资源型地区转型的火热,感受的是乡村振兴的步履铿锵,听到的则是发展旋律的“变奏”。
生态变奏!从“荒山秃岭”变身“绿水青山”
端午时节,吕梁市临县胜利坪62岁的高大爷一家三代来到城区东山上放风筝。抬头看见蓝天白云,放眼望去树木葱郁,低头瞧见绿草花红……“以前山上树不多,一下雨沟里都是泥水;现在种上树了,下雨天河水都不浑。”
临县的山上种满了绿树。新华网 发
吕梁地形以黄土丘陵为主,境内沟壑万千,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曾相互交织、互为因果。脱贫攻坚战以来,吕梁推动在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场战役,探索出购买式造林、合作社造林、贫困群众管护等模式,走出一条增绿与增收的双赢之路。
“‘十三五’期间,临县累计造林12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的18.3%提高到2020年的25.1%。”谈起植树造林,临县林业局局长刘新明滔滔不绝,临县采取阔叶树与针叶树混交,林下种植中药材,既有美丽景观,又有林药经济。
航拍夏日吕梁山。新华网 发
来吕梁旅游的陕西游客原以为这里是荒山秃岭、树不生叶,看到的却是满眼皆绿的绿吕梁;钟情鸟儿的摄影师拍到苍鹭、白鹭等候鸟在碛口翩跹、留恋吕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战略,吕梁是黄河流域的重要节点城市。吕梁市委书记孙大军称,吕梁要统筹治山、治水、治气、治城,根本性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美丽吕梁。
产业变奏!从“一煤独大”转型“四梁八柱”
同样质量的铝水和铝合金,价值有多大差别?在位于吕梁兴县的航宇新材料智能制造研究院(山西)有限公司,这个差距是100倍。
“公司的3D打印能生产高精度的配件,用在航空航天领域,附加值高。”公司副总经理贺玉龙介绍称,2021年落户兴县延伸了当地铝工业产业链,项目全部建成后年消化铝水12万吨,助力当地实现“铝水不落地”目标。
这是资源型地区吕梁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
吕梁市市长张广勇表示,吕梁推动煤、焦、铁、铝、电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内涵集约发展,氢能、白酒、新材料、非常规天然气、文化旅游五大战略新兴产业规模集群发展,产业结构从“一煤独大”向“四梁八柱”转变。
转型也是吕梁资源型企业的“关键词”。
鹏飞集团氢湾项目。新华网 发(冯宇 摄)
在吕梁孝义,氢湾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鹏飞是一家从事煤焦化工全循环产业链的企业,在炼焦过程中有大量的氢气释放,同时煤焦行业有氢能重卡应用场景。”鹏飞集团总裁郑鹏表示,企业抓住优势上马焦炉煤气制氢,并延伸到汽车制造、电堆、电池等全产业链布局。
数据显示,2022年吕梁市经济实现了首季“开门红”,煤炭工业增长11.2%,非煤工业增长12.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5.0%,装备制造业增长39.7%。
生活变奏!从“连片贫困”奔向“乡村振兴”
“香菇菌盖做食材,香菇腿做香菇酱,香菇脚做药材。”临县白文镇史家滩村高青香的工作是用剪刀让一个个香菇“物尽其用”。
张峰投资建设的香菇大棚,让乡亲们有了工作。新华网 发(冯宇 摄)
高青香靠自己劳动挣下家里日常开销,这与在省外卖钢材、重回故乡种香菇的“90后”老板张峰有关。2021年以来,张峰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35个养菇棚、65个出菇棚,养菌、收菇,一年到头也闲不下来,“看着出外打工没活干的年迈乡亲,在这里找到了事情做,我就心满意足了。”
食用菌是脱贫攻坚以来吕梁壮大起来的产业。吕梁山里夏天气温低,补充了市场上夏季香菇的缺口,食用菌稳定在1.25亿棒。临县县委常委、城庄镇党委书记孟飞时常来到香菇基地,与张峰一起谋划延长香菇产业链,一条香菇脆的生产线正在酝酿。
昔日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吕梁整体脱贫后,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初回乡的张新勤,已将“青塘粽子”做得有声有色,现在谋划依托前青塘村的水资源、红色资源、古建资源等,在乡村旅游等方面发力,“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为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吕梁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惠民力度只强不弱、惠民实事只多不少。
民之所愿,必念之;民之所盼,必行之。
老百姓“有学上”了后又想“上好学”,吕梁市委出台了“办好人民教育的行动方案”,其中就包括引入黄冈中学教育资源。2022年上半年的疫情对服务业造成了一定影响,吕梁近期发放1000万元消费券,以此激发市场活力、加速市场回暖……
聚焦高质量发展|治与护 变与新 减与育——重庆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观察
编者按: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近年来,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重庆勇担“上游责任”,坚持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引领绿色生活新风尚。数据显示,重庆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魅力之城、绿色之城正吸引着八方来客。
视频加载中...
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内,荇菜花海美如画。新华网发(华文峰 摄)
新华网重庆6月2日电(李元元 韩梦霖 陈雨)初夏,重庆市梁平区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生机盎然,白鹭、绿翅鸭掠过湖面,斑嘴鸭带着幼鸟在荇菜花海中嬉戏觅食,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治与护:候鸟变“留鸟”折射生态之变
重庆市梁平区湿地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余先怀介绍,2018年,斑嘴鸭第一次被发现到双桂湖越冬,如今斑嘴鸭从候鸟变成“留鸟”,在这里开始了繁衍生息。目前,留居在双桂湖的斑嘴鸭已超过180只。
“鸟儿用翅膀为生态环境投票。”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生态所所长雷波分析,双桂湖内候鸟变“留鸟”折射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这也是近年来重庆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动实践的缩影。
据了解,双桂湖的水质曾因肥水养鱼造成湖底淤泥沉积、水体富营养化,一度降至劣Ⅴ类。水是湿地的灵魂,为了让双桂湖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美景,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在保障双桂湖水源水质安全的基础上,实施环湖小微湿地群生态修复,借助生物沟、雨水花园、小微湿地等生态屏障,对雨水层层净化,确保入湖水质达标。如今,双桂湖水质已常年稳定在Ⅲ类以上。
跟双桂湖一样“美丽归来”的,还有享有我国“藻类基因宝库”美誉的黛湖。曾经黛湖周边被酒店和农家乐包围,不少生活垃圾和污水直排湖中。2018年,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后,对黛湖边的大型酒店、农家乐实施了搬迁,拆除建筑物1.62万平方米。同时,恢复水域面积1.79万平方米,并铺设环湖步道。如今,黛湖已成为市民休闲漫步的后花园。
鸟瞰修复后的黛湖。新华网 耿骏宇 摄(资料图)
“近年来,重庆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力实施长江生态保护修复,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路,守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引领带动山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吴盛海表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数据显示,如今的重庆,水更清了——2021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8.6%;山更绿了——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4.5%;天更蓝了——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6天;土更净了——全市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9.1%。
一江碧水,浩荡东流。通过治与护,碧水、青山、蓝天、净土,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正在长成。
变与新: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曾是中国重型汽车工业的“摇篮”,随着时代发展,又“黑”又“重”的面貌已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近年来,双桥经开区大力发展以废物回收和资源化利用为主的“静脉产业”,深入实践循环经济,通过产业升级实现绿色转型,老工业区焕发出新的活力。
重庆市中天电子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拆解厂区内,工人们正在进行电视机拆解。新华网 陈雨 摄(资料图)
在经开区内的重庆市中天电子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拆解厂区,经过13道工序的拆解,一台废旧电视机被拆分成了单独的电源线、电路板、高压帽、喇叭等数十种零部件。该企业主要对废旧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进行回收、拆解与资源化综合利用,每天要处理五六千台废弃电器电子产品。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是集资源性、污染性于一身的固体废弃物,其中既包括铜、铝、铁、塑料等具有较高资源利用价值的材料,又包括铅、汞、镉、铬等重金属以及多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妥善回收处理具有较高的资源价值,但不规范的回收拆解、提取原材料活动则会严重污染环境、损害人体健康。”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处处长吕俊强说,妥善处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对助推“无废城市”建设至关重要。
经开区内的另一家企业重庆汇集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每年能“吃”掉20万吨废钢铁及2万辆报废汽车,并拆解出报废车的零部件,变废为宝。通过对固体废弃物“吃干榨尽”,目前,双桥经开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年产值已超过百亿元。
双桥经开区也在发生着绿色蝶变,成为“天蓝、水清、景美”的宜居城区。“如今,这里污水直排‘归零’、工业燃煤基本‘归零’,这意味着我们找回了绿色发展的生态底色。”双桥经开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秦焰说。
绿色低碳产业正牵引这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重庆已累计建成绿色园区15个、绿色工厂17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2家),2021年全市环保产业实现营收超1150亿元,比2020年增长10%以上。
绿色低碳的生产经营方式为重庆企业带来真金白银,也让重庆经济发展的“含绿量”更足——“十三五”末,重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碳强度)为0.7吨/万元,较2015年累计下降21.9%,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2021年,重庆碳强度持续下降。
减与育:绿色生活引领新风尚
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重庆,发展的每一步都是书写“人与自然”的生态答卷。
家住渝北区宝圣湖街道的市民冉春丽表示,过去拿完快递,纸箱一扔了事,现在取件后会把快递纸箱主动拆下放进回收站。使用绿色快递包装、购物用环保袋代替塑料袋、点外卖不选择餐具、出门乘坐公共交通,这些都已经成为重庆市民绿色生活的一部分。
国家首批8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之一的悦来生态城。新华网发(资料图)
目前,重庆正推动绿色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助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两江新区悦来片区,集中供热、供冷,每年可节约燃煤5102.77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721.20吨;江北嘴商务区,绿色环保的“水空调”在夏季将建筑物中的热量转移到江水中,比传统空调节能30%左右……
绿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风,离不开绿色理念的宣导。2021年,重庆通过开展大学生绿色创新学习实践活动,举办“高校生态文化周”,把绿色教育融入高校教育。重庆还走进社区、园区、乡村、学校,开展环保微宣讲,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唱响巴山渝水的每个角落。
吴盛海表示,“十四五”时期,重庆将以推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到2035年,重庆市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基本建成。
正式官宣百色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 田阳撤县设区
近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精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调整百色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撤销田阳县,设立百色市田阳区,其管辖行政区域以及人民政府驻地维持不变。
百色市位于我区西部,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南与越南接壤。全市辖1个区、10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2018年末总人口417.56万人,城镇化率为37%,是广西面积最大的地级市。百色是广西资源富集区,铝土矿资源约占全国储量的四分之一,是全国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百色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生态是百色最大品牌。森林覆盖率居广西第一,是中国芒果之乡和亚热带水果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田阳县与百色市右江区东部接壤,地处右江河谷地区的中心位置,面积2394平方公里,辖9镇1乡,2018年末全县总人口36万人,是壮族始祖“布洛陀”的居住地和壮民族的发祥地,是百色生态型铝产业中心、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中心。田阳县城距百色城区18公里,与右江区已连成一片,百色机场位于县城东南5.5公里,高速公路、铁路、右江航道和双向8车道的城市主干道(百色大道)贯通两地,形成了半小时经济圈和生活圈。
撤销田阳县,设立百色市田阳区,是百色市发展的新起点,将有利于进一步拓展百色市城市发展空间,破解城市发展瓶颈;有利于推动百色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右江河谷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凝聚新动力、激发新活力,加快百色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