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门窗
文章目录:
1、中国经济的韧性丨民企走出去 这家海外买矿的渝企有啥经验?2、铝业变“绿业”3、中国经济样本观察·县域样本篇丨界首:最懂得“垃圾是放错地方资源”的小城
中国经济的韧性丨民企走出去 这家海外买矿的渝企有啥经验?
新华网重庆12月9日电(陶玉莲)隆冬时节,重庆南川的先锋氧化铝厂的生产现场依然是一片火热景象:砖红色的矿土一车一车地运到工厂内,装载进原料车间,再经过溶出、沉降、分解、焙烧等环节,白色粉末状的氧化铝成品便从密封的管道内流出,装进一个个1吨多的袋子里,等待着出售或运往四川阿坝铝厂加工成电解铝。而这些铝土矿,都来自万里之外的南美洲国家圭亚那。
在重庆南川先锋氧化铝厂的铝土矿。新华网 马天龙 摄
重庆民企踏上世界舞台
铝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金属铝及其合金因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而被广泛应用在各工业领域,包括电力、建筑、包装材料、机械制造、航天航空等,铝的消耗仅此于钢材,是人类使用量第二大的金属。
地球上金属元素通常以化合物的形式聚集在矿石中,因此提取金属元素通常需要经过采矿——选矿——冶炼的过程,最终得到高纯度金属。不同于常用金属的提取过程,原铝的获得必须经过中间产成品的制备,这一中间产成品就是氧化铝。
位于重庆南部的南川是我国铝土矿的产地之一,表内贮量为2500多万吨,表外贮量300多万吨。早在2004年,博赛集团董事长袁志伦就瞄准了这一产业,在南川注册成立了先锋氧化铝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生产氧化铝的民营企业。
据先锋氧化铝有限公司厂长邱志忠回忆,作为博赛集团的下属公司,工厂建址选在南川除了董事长袁志伦是南川人外,最初看中的还有这里的资源优势。“但南川的铝土矿其实并不丰富,生产氧化铝最需要的就是资源,工厂生产了几年后,就到邻近的贵州去买铝土矿。”算上运输成本,生产出来的氧化铝在市场上就没有太大的价格优势,再考虑到工厂的长期运转,袁志伦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到海外买矿。
博赛集团在圭亚那购买的铝土矿。新华网发(博赛集团供图)
位于南美洲的圭亚那,以出产甘蔗和铝土矿闻名全球,圭亚那第二大城市林登,是其铝土的重要产地。林登有一座百年老矿,曾多次更换矿主,但亏损一直不断。经过地理位置、铝土矿储量、价格因素等多方衡量,袁志伦的第一个目标定在了这里。2006年,博赛集团以6000万美元成功收购圭亚那欧迈矿业公司,获得了约2亿吨优质铝土矿资源,约占中国储量的四分之一,经过一年的运转,公司扭亏为盈。
完善产业链 加强上下游一体化建设
如果没有矿,一切都是无米之炊。“我们铝土矿先做上游,再逐步往下游走,这样整个产业链就比较完善,也比较丰富。”博赛集团董事长办公室主任张永华表示,目前,博赛集团在全球拥有3亿多吨的优质铝土矿和3千多万吨高品位锰矿等资源储量。
氧化铝生产只是铝业中的上游环节,2006年9月,博赛集团全资收购了位于四川省汶川县的阿坝铝厂。因为与重庆离得不远,在南川生产的氧化铝可以运到阿坝铝厂进行铝冶炼、铝加工。而工厂依托当地的水电能优势,能极大降低生产中所消耗的电力成本。
阿坝铝厂全景。新华网发(博赛集团供图)
据博赛集团总经理助理、阿坝铝厂厂长曹文琦介绍,为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工业发展理念,现在的阿坝铝厂正努力将生产的电解铝液转化为产品附加值高、单位工业产值高的下游产品。阿坝铝厂现已达到年产铝锭能力17万吨和6万吨的合金加工,在不久前公布的2019四川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中排全省64位,首次进入四川民营企业100强。
2016年,博赛集团又投资2.79亿元收购了眉山启明星铝业公司,并注册成立眉山市博眉启明星铝业有限公司。
启明星铝业生产的铝锭。新华网发(博赛集团供图)
据了解,从2008年起,启明星铝业曾连续巨亏8年,2015年停产进入破产程序。2016年博赛集团收购后开始复产,9月实现满产,2016年8月份在连续亏损8年后首次盈利。在生产车间里,100多台电解槽全部开足马力,全速运行,工人们坚守在各自负责区域,有的端起铁锨往电解槽里加电解质块,有的手扶抬包进行出铝作业,还有的巡视电解槽发生效应情况……一派火热生产的场景。
博赛集团董事长办公室主任张永华称,“博赛集团打造完整的铝产业链,抵抗风险的能力还是比较强。有时候经济不景气,对集团反而是机会,是收购合并的机会。”
在海外,博赛集团不仅涉及铝土矿投资,也涉及到氧化铝项目和电解铝项目的投资。据公开报道显示,公司在加纳投资12亿美元兴建氧化铝项目,在北欧投资5亿美元兴建年产30万吨电解铝项目,投资1亿美元扩大博赛集团圭亚那铝矿现有产能。其中加纳氧化铝项目由博赛集团、非洲基金和加纳政府合作投资,博赛集团拥有80%股权,项目还涉及加纳铝冶炼及相关基础设施,如电力、水资源和道路的发展。
据介绍,目前,博赛集团在重庆、四川、以及南美洲圭亚那、非洲加纳和德国等地拥有10余家大型生产企业和分公司。年产铝土矿650万吨、高铝熟料30万吨、 棕刚玉20万吨、氧化铝160万吨、电解铝33万吨及各种铝材加工15万吨、硅锰合金55万吨,2019年还形成了60万吨锰精矿、新增20万吨高铝熟料产能。
推进绿色工厂建设 聚力高质量发展
2020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收官之年,2019——2020年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对的成效将直接影响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成败,为确保完成大气污染防治目标任务,2019年环保工作至关重要。日前下发的《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夯实应急减排措施的指导意见》详细介绍了30个行业的减排措施:对于氧化铝行业,根据企业分级不同,会在橙色预警天气或者红色预警天气要求停工;电解铝行业,根据企业是否配备残极冷却箱分级,确定黄色预警天气停产10%~30%不等。同时要求氧化铝和电解铝企业在秋冬季提前调整生产计划,以月度为单位实施停产。
博赛集团旗下的重庆赛特刚玉有限公司工厂全景。新华网发(博赛集团供图)
张永华表示,现在博赛集团正逐步淘汰落后、高能耗的设备,启用新的环保设备。不仅通过节能、减排和绿化三管齐下,把可持续发展落实到企业运营中,还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在铝的应用上持续创新。在生产中使用清洁能源天然气作为生产燃料,引进先进设备进行“三废”治理,在中央环保督察中顺利通过工作检查。
“我们的近期目标是到2022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再过5年、10年,达到1000亿。”张永华表示,作为重庆“走出去”发展最早、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博赛集团已多年分别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企业500强、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企业50强、重庆企业20强等行列。据了解,目前集团的布局为“3个1/3”: 1/3在重庆、1/3在市外、1/3在海外。未来还将大力拓宽海外市场,争取做到国内国外各占一半。
铝业变“绿业”
近日,江西华晟铝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片繁忙景象,员工正在生产线上赶制订单。 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 劼摄
走进位于安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江西华晟铝业有限公司厂区,抬头是蓝天白云,开窗是青山绿水,与传统铝型材企业的生产环境有着“天壤之别”。
华晟铝业主要研发与生产高端建筑铝型材和各种工业型材,产品覆盖门窗型材、幕墙型材、光伏型材等民用异型材领域。
向“绿”而行,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华晟铝业转型发展的方向。
“我们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与第三方公司合作,科学合理布局生产线,在满足生产需求时把各类资源‘吃干榨净’。”华晟铝业总经理王刚介绍,比如采用太阳能、合理利用设备余热和余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采用标准化设计,延长设备使用周期等。
不仅如此,通过引进业内先进的环保设备,华晟铝业对生产后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并对头尾料及回收废铝进行循环使用,实现废水废气零排放,固废使用率超70%。企业入选江西省2023年度绿色工厂。
在我国高端铝加工市场,铝合金轻量化已成行业发展趋势。它不仅意味着节能减排,更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铝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华晟铝业敏锐捕捉到这一市场变化,以轻量化为主要发展方向,研发了轻量化产品光伏边框,目前月生产能力超2000吨。
“我们对光伏边框的技术和材料持续进行研发和改进,运用更成熟的阳极氧化工艺,推出全新的铝合金产品,不仅重量轻、耐腐蚀,而且易成形、回收率高,此项技术在业内遥遥领先。”华晟铝业信息化总监卿灵斌告诉记者,该产品密度不到不锈钢的三分之一,精度可做到0.1毫米以下,使用寿命达30年以上,深受市场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华晟铝业采用了国内领先的全自动卧式氧化生产线。“这是一种利用国际先进的膜分离技术和氧化电泳着色技术,通过智能温控系统,让独立槽组实现全自动冷却、加热、过滤、搅拌的高端生产线。”在华晟铝业中控车间,卿灵斌指着花花绿绿的电子屏幕告诉记者,该条生产线以多孔性半透明膜为介质,阻挡槽液中涂料树脂微粒,不仅不需使用化学药品,而且可使涂料树脂微粒回收率达到98%以上,节约涂料40%左右,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
数字化转型,对华晟铝业而言,更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这个月我们的产量有2700多吨,能够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离不开数字化的助力。”卿灵斌说,早在2020年,他们就开始走数字化转型道路,依靠公司自己的研发人员,开发了ERP、MES、MOM等系统。“比如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排单系统,当订单发送过来后,系统会根据往期的历史数据,按照一定算法,推出多种生产方式供管理人员选择。这套系统将原本需要1小时的排单时间缩短至2分钟。”他说。
如今的华晟铝业,正在对市场进行纵向深耕、横向拓展,不断探索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破局之道。王刚说,今年企业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距离“扩大全国轻量化份额、成为行业引领者”的目标又近了一大步。(全媒体记者 杨碧玉)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县域样本篇丨界首:最懂得“垃圾是放错地方资源”的小城
新华社合肥11月19日电 题:界首:最懂得“垃圾是放错地方资源”的小城
新华社记者李亚彪、郭晨、潘峰
视频加载中...
再生铅占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再生塑料占全国市场的十分之一、新型动力电池占全国产能的五分之一……
创造这些经济奇迹的,是安徽省面积最小的县城——界首。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地处皖西北,面积600多平方公里,没有矿产资源,曾是省级贫困县。2022年、2023年连续上榜“中国创新百强县(市)”,在多个领域跻身循环经济“国家队”,拿到近20项国家级荣誉。
界首崛起,凭的是什么?
吉祥三宝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10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循环经济垒起了“金山银山” 也守护了绿水青山
“师傅,您是从哪里来的?”
“我是河南周口的……”
“我是山东青岛的……”
“我是江苏宿迁的……”
站在界首田营科技园园区,不到半小时,就有十几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货车司机把回收来的废旧电池卸下。
田营科技园隶属安徽阜阳界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界首市最具代表性的循环经济园区,具备可以实现“一个旧电瓶收进来、一个新电池走出去”的全产业链。
界首每年回收利用废旧蓄电池、废铝材、废塑料400多万吨,再生铅产能99万吨,再生动力电池产能1亿只以上,全国每5只动力电池就有1只是“界首造”。
2023年,界首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3%,其中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现产值350亿元。界首市市长刘永春说:“我们的工业产值、税收七成以上来自循环经济。”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一块块“国家队”的牌子,让界首成为中国循环经济领域的高地。
目前,界首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77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4.78件,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
“如果废弃的电瓶、矿泉水瓶等产生的重金属、塑料等物质没有被循环利用,有可能需要付出几倍的代价消除其造成的环境污染。”界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曹伟说。
“界首地下无矿,但地上全是矿。我们在废品堆上垒起了‘金山银山’,也守护了绿水青山。”当地干部说。
在界首,各类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分布城市南北。与此同时,各类植物园、景观公园、湿地公园等绿地也相邻而立。
界首两湾国家湿地公园内,候鸟在橙黄橘绿间休憩,孩童在蓝天白云下嬉戏……这里的景象是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缩影。
“这里没有我们想象中满街废品站的场景,界首的城市建设与苏浙很多清洁精致的小城并无不同。”这是不少前来界首考察的客商对于当地的第一印象。
界首市城区一景(11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界首市委宣传部供图)
小城何以涌现产业新军
界首这座小城何以能?
界首缺地无矿,为了谋生,当地不少人曾挑担外出做“货郎”,涌现了一批“破烂王”。民营企业家朱桂贤就是其中一员。上世纪70年代末,他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收废旧电瓶,跑遍了方圆百余里地。“回家后,我们支起炉子,用收来的电瓶炼铅,再卖出去。”已经75岁的朱桂贤回忆说。
界首曾有万千“破烂王”从事废旧物品回收,他们成为循环经济的开路先锋。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家家户户炼铅的小作坊式发展带来了大量环保问题。政府决心整治当地小散乱问题,因势利导,通过关、停、并、转、迁等办法,初步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格局。
摆脱了高污、老旧、小散的形象,界首再生铅锂、再生塑料、再生铜铝三大综合利用产业渐成规模,并吸引南都、天能、骆驼、雅迪等一批带动力强的下游行业龙头企业纷纷落户,逐渐形成了循环利用的完整产业链。
从“捡回来”到“造出来”,再到“引进来”,界首实现了从“破烂王”到产业新军的“蜕变”。
市场有活力,离不开政府真给力。
“真抓实干”打造创新氛围,界首成立科创委员会,市委书记、市长共同挂帅,推动创新机制体制改革;“真情实意”招引优质人才,当地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常来”的灵活用人理念,让人才既能来去自由,也能“为我所用”;“真金白银”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当地政府通过建立创新引导基金、提供企业金融服务等措施,为企业创新研发提供持续动能……
在界首市企业服务中心,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16家单位搬入其中。“很多项目都是大家在办公桌上端着简餐,边吃边谈。”曹伟介绍,服务中心实行轮流就餐,保证企业办事不跑空。
打开界首市的招商引资手册,从本地中专毕业人数到产业园区公交站台人流量,甚至地下水可采量等信息,都被逐一列出。“这种服务让人印象深刻。”一位外地客商说。
与此同时,界首的历任决策者都认识到有“舍”才有“得”的道理。
一年多前,一家央企找到界首,有意投资十几亿元的大项目,但市委、市政府多次讨论后,最终选择了放弃。
“这个项目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实际。”界首市委书记祁畅说,“界首的今天,就是‘咬紧牙关不换篇,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结果。”
界首田营科技园(10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绘制高质量发展蓝图
依靠循环经济实现蝶变的界首,正在绘制经济高质量发展蓝图。
布局产业新赛道,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
在界首,南都、天能等企业抓住新能源产业飞速发展的机遇,从新公司设立到技术人员储备,提前布局锂电池、储能业务。
安徽南都华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每天约有7万只锂电池下线,通过与南都旗下企业、从事锂电池回收再利用的华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实现了上下游产业链内紧密协作。
转变生产模式,数智化改造赋能企业发展。
在界首,“智改数转”不断被推广,当地企业正在尝试利用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打造智能工厂。
在安徽省天助纺织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偌大的生产线,几名工人通过智能大屏、智慧操控系统就可以进行管理。主机设备数控化率100%,单位产量提高30%,订单交付率提升5%,吨纱综合能耗降低25%,凭借智能化车间,天助纺织获评2023年安徽省“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案例。
目前,界首14条产业链160多家企业实现了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多产业协调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与动力。
在界首,以循环经济为主,新材料、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路正在形成共识。
界首市天鸿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依靠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研发的干法单拉锂电池隔膜打破进口依赖,进入比亚迪等行业头部动力电池企业的供应链;吉祥三宝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从一家传统的纺织企业转型为功能性新材料企业,产品打破国际技术垄断,亮相北京冬奥会。
截至今年上半年,界首市共有规模以上新材料产业工业企业54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50%,2023年该产业实现产值189.3亿元。
在这个最懂得“垃圾是放错地方资源”的小城,一张高质量发展蓝图正徐徐打开。
界首市城区一景(11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界首市委宣传部供图)
界首市企业服务中心(10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10月24日,工作人员在安徽鼎洋生物基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作。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10月24日在安徽鼎洋生物基材料有限公司拍摄的产品。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10月24日,工作人员在界首市天鸿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作。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10月24日,工作人员在界首市天鸿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作。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10月24日,工作人员在吉祥三宝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作。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吉祥三宝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10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10月24日,工作人员在吉祥三宝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作。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10月25日,工作人员在安徽省天助纺织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作。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10月25日,工作人员在安徽省天助纺织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作。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