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皮影戏:灯影间的岁月清韵
“不多说,往前数30年,皮影戏在我们这里可是相当有市场的。”说这话的是蒲城县东党村67岁的曹进虎,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见证了蒲城皮影戏从繁荣到没落,但这位骨髓里已经融入皮影戏的老人非常希望蒲城皮影戏能得到传承,越走越远。
“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俗称为灯影戏、影子戏,是我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皮影戏的出现、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在这其中,有一位重要的人物成就了皮影戏。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宠妃李夫人是一位绝代佳人,因染病故逝,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外出路遇孩童手拿布偶,影子倒影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画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上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后龙颜大悦,从此爱不释手。一位佳人香消玉殒,却使得皮影戏意外诞生。在蒲城,皮影戏主要分布在东党、荆姚、苏坊等地,以北部尧山下的东党最活跃。唱腔以碗碗腔为主,曲调优雅、婉转、细腻、缠绵。
今年57岁的王发财,与曹进虎师出同门,是蒲城皮影戏第五代传人。二人均是少年学艺,不同的是,一个人坐后台,一个人学挑签。用行话来说,“坐后台”主要负责敲梆子,挑签叫作拿影子。呈现一场精彩的皮影戏,需要每位表演者各司其职、默契配合。“一场皮影戏的表演,在以前,一般需要5个人完成。”曹进虎说。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展现了浓厚的秦人气息。班社阵容有前手(任全戏的念、唱兼司月琴及击打乐)、签子手(专司皮影表演)、上档(主司二股弦演奏)、下档(主司板胡演奏和择签子)、后槽(司梆子、碗碗等乐器)等人员。表演中,皮影人物由一位签子手全权操控,要让皮影人物动起来,全凭签子手的耍路。举手抬足、提袍甩袖、吹胡子瞪眼,尤其是持刀抢对打的表演,更显签子手的功力和绝活。
相传,蒲城皮影戏艺人曾人才济济,名角云集。在清乾隆年间,蒲城皮影戏班曾两次进京为慈禧太后演出,班社传承有明代戏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乡间娱乐活动单调乏味,走街串巷的皮影戏深受欢迎。但凡红白喜事、孩子庆生,都要喊上皮影戏来表演,邻里乡亲、亲戚朋友凑在一起高高兴兴,喜庆吉祥,比放电影还要热闹。到了放映时间,人们陆续拎着自制的小板凳,早早地候在台下,眼巴巴地守着,生怕错过一场精彩瞬间。天色愈发黑沉,终于,在人们翘首以盼的眼光中,锣声划破了暮色,吵闹的人群立刻鸦雀无声。台上的表演精彩绝伦,谈古道今;台下欣赏的人津津有味,如痴如醉。皮影戏犹如一台时光穿梭机,带着人们进入奇幻世界,目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英雄魅力;时而穿越时空,飞入战火连天的东汉末年,三国称雄争霸领略一代枭雄的宏图伟略;时而流连于西湖畔,目睹断桥上可歌可泣的人妖爱情。那些年的皮影戏,不仅给皮影艺人们带来了声誉,也让他们收入颇丰。“当时,一张票卖2毛钱,一天演一场,每天门票能收入8块钱。”曹进虎说道。
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以及电影、KTV等娱乐项目的兴起,皮影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人们没有余力去关心那曾经给他们带来欢娱的皮影戏。曾经的奇幻世界、绵绵情爱,一瞬间化作灰烬,消逝在人们的心中。或许,只有少数发自内心、真正喜爱的老人们,保留了对皮影戏的忠诚。“从年轻时到现在,耍了大半辈子的皮影戏,离不开也舍不得,是真的爱这行。”“我这一生就爱这耍线的活。签字手这门手艺,是师父们亲手传下来的,一日不练就手痒,三日不练不跟套。这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撂下这活。”字里行间,承载着两人对皮影戏的钟爱与坚守。现在,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传统的皮影戏表演,他们依然抽空坚持排练。
2018年,蒲城皮影戏入选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纵观过往,皮影戏如同一场历史大戏,演绎着时代的更迭与时空的流转,更像幕后艺人们的沉浮人生,从神采奕奕的中年走向夕阳迟暮的老年。曹进虎告诉记者,学习皮影戏,费时费心又费力,“玩”得再好,也不可能带来太多的经济利益,就算师父愿意免费教,年轻人也不愿意学,想学的人是越来越少了。目前,两个人共收了4个徒弟,年龄均在四五十岁左右。尽管技艺的传承非常艰难,但是他们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坚持着。“虽说学习的人少了,这么好的东西,丢了真可惜。不管咋说,咱先不丢梆子不撂弦,把这戏坚持做下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