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市铝合金门厂
文章目录:
1、洱源县法院网上拍卖一处房产,起拍价46万元2、洱源县法院网上拍卖一处房产,起拍价240万元3、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洱源县法院网上拍卖一处房产,起拍价46万元
近日,阿里拍卖
挂出最新一波有关洱源的拍卖公告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噢~
▼
【第二次拍卖】洱源县右所镇经济开发区7幢704号房产
建筑物状况:
拍卖标的物位于洱源县右所镇经济开发区,建筑结构为钢混结构,房屋属于北向采光朝向,总层数4层,层高:一层约3.9米、二层约3.5米、三层约3.3米,四层檐高约2.7米,现为毛坯房。一层为商铺(单跨带卫生间),二层及以上(单间式)可为住宅或商业辅助(预留楼梯洞口位置、未设置楼梯)。外墙面为外墙涂料、青砖贴柱,部分彩绘、小青瓦假檐。入户门一层临街面为铝合金折叠门。窗户为铝合金窗。目前四层通往露台处为防盗门,一层卫生间为铝合金全玻门,无其他室内门。一层内墙面为仿瓷墙面,其他内墙面为水泥砂浆抹面,一层地面(不含卫生间)铺设简易地板胶,其他地面未装修,给水、电路已通,排水已安装好排水管,设有小区物业管理。证载建筑面积为102.24平方米,土地面积为30.01平方米,设计用途为综合,现实际用途为空置。
来源:微洱源
原标题:洱源县法院网上拍卖一处房产,起拍价46万元!
编辑:都市时报一点关注 张如尘
审核:字丹瑶
洱源县法院网上拍卖一处房产,起拍价240万元
近日,阿里拍卖
挂出最新一波有关洱源的拍卖公告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噢~
▼
位于洱源县茈碧湖镇腾飞路海尾河畔的房产
建筑物状况:
拍卖标的物位于洱源县茈碧湖镇腾飞路海尾河畔,建筑结构为框架结构,权属证书登记建筑层数为1~4层,建筑面积487.60平方米,实际层数为5层,第5层权属证书上未做登记,建筑面积约35.76平方米,本次拍卖依据合法原则,拍卖价格只计算权属证书登记的部分,拍卖成交后对权属证书上未做登记的部分可随拍卖标的物一并交付使用。拍卖标的物坐西朝东;拍卖标的物外立面为外墙漆;一层二层楼地面为地板砖,三层四层厨房卫生间为地板砖,其余为复合木地板;内墙面厨房卫生间为墙砖,其余为乳胶漆;顶棚一层为格栅吊顶,二层为石膏吊顶,三层厨房卫生间为集成吊顶,客厅卧室为石膏吊四周顶,其余为乳胶漆,四层为乳胶漆;进院门为白族民居钢混钢大门,商铺临街门为铝合金卷帘门,进室内门为复合防盗门,卫生间为铝合金玻璃门,卧室门为套装木门,窗为塑钢窗;厨房及卫生间配套设施齐全,楼梯栏杆为型钢栏杆、木扶手;院心地面为青石板地面,白族民居彩绘砖围墙、水池、假山、绿化。拍卖标的物房间规整利于使用;通风、采光、日照等情况好,维护养护情况好,无明显不均匀沉降;墙地面、门窗等无损坏情况;给排水、电气、电讯、有线电视等配置齐全。
来源:微洱源
原标题:洱源县法院网上拍卖一处房产,起拍价240万元!
编辑:都市时报一点关注 张如尘
审核:字丹瑶
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本报记者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强调,希望云南“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赴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指出,“云南生态地位重要,有自己的优势,关键是要履行好保护的职责。”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云南探索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云南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扣“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坚定不移走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云岭大地上,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态画卷不断铺展,生态优势正持续转化为产业优势。2023年,云南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迈上3万亿元新台阶。
保护为先,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多样但脆弱,是云南生态环境的特点。
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植物中的大熊猫”华盖木,引人驻足。作为我国特有的、世界广为关注的极度濒危物种,华盖木最初被发现时,野外仅找到6株。
抢救性保护让华盖木重获新生:2013年,由西畴县引种到昆明植物园的华盖木历经30年生长发育首次开花,标志着迁地保护成功;纳入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科研人员攻克组织培养快繁技术,高可达40余米的大树,被装进了十几厘米的瓶子,实现“一生三”“三生九”;上万株人工繁育的华盖木,回归广袤的滇东南大山……
不仅是华盖木,银缕梅、连香树、滇桐等一大批珍稀濒危植物也得到有效保护。正如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杨静所说,“园内每一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开花结实,都意味着又有一种植物摆脱了灭绝风险。”
率先提出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理念,抢救性保护极小种群植物,成为云南守护好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和优质的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缩影。
构筑“三屏两带六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35万平方公里,建立各类型自然保护地366处,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云南以高标准严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白鹭栖古树,群鱼曳碧湖。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经弥茨河入湖口湿地净化,农田退水中七成的氮磷被湿地“吸收”。
“从水果莲子到海菜花,我们在湿地推广种植兼具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水生植物。”洱源县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杨春冰介绍,洱海流域的产业发展,生态是首要考虑。
一江清水出云南,长江上游重要一级支流赤水河在云南的出境断面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
山水被守护,生物也得到呵护。珍稀鱼类繁育研究工作,对鱼类种群数量的恢复、群落结构的改善以及水生生态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突破人工繁殖技术,开展增殖放流,被称为“滇池古董”的滇池金线鲃重新游回滇池,建立稳定种群,云南濒危“土著鱼”实现从保护到可持续利用的突破;落实十年禁渔,开展水生态修复,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长江鲟再现云南水富段。
在云南,还有亚洲象北上南归的温暖之旅,有高黎贡山猿啼鸟鸣的自然之音,有收集保存各类野生生物种质资源2万余种30余万份、其中野生植物种子1.1万多种9.4万多份的“种子银行”……云南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更加动人。
如今,持之以恒守护绿水青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万余名护林员参与高黎贡山巡护,86支高黎贡山保护队穿梭于崇山密林,数万村民在生态产业发展中走上增收路;30多年寒来暑往,昆明市西山区“巾帼打捞队”队长李云丽用实际行动保护滇池,在她眼中,这是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多出一份力。
驰而不息,云南交出亮眼的生态保护答卷:全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善,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森林覆盖率55.25%,林木植被碳储量达11.7亿吨,占全国10.9%。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丁鲲表示,云南坚持保护优先、系统修复、科学治理、有效利用,坚决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转型为要,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不赚带污染的钱、不要带污染的项目,云南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步入安宁市中石油云南石化有限公司,机器轰鸣。单是污水处理和回用设施,就投入了6.2亿元。
“花这笔钱,值!”云南石化有限公司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副主任包永新说,循环用水后,不但园区水清草绿,炼油厂每年还能减少取水330万吨。全厂加热炉以天然气为燃料,全过程采用脱硫、脱氮等技术。“这里提高1%的能源利用效能,每天就能节约1.2万立方米的天然气,足够120户人家用一年!”包永新说。
云南石化有限公司所在的安宁产业园区,重点打造绿色石化、冶金、新能源电池三大千亿元级主导产业。园区内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占比超90%,成为云南省首批创建的“零碳园区”之一。“我们持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领域低碳工艺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云南安宁产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李少康说。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新的增长点,云南建设因地制宜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边做“加法”,绿色铝、硅光伏和新能源电池产业,从零起步、由弱到强;一边做“减法”,持续降碳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一加一减之间,绿色动能蓄势聚力。
向“新”而行,能源低碳转型助力可持续发展。今年7月初,随着澜沧江上游托巴水电站3号机组投入运行,云南省电源装机容量达1.44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90%。2023年,云南光伏和风电的装机均超过火电装机,成为云南省的第二、第三大电源,绿色低碳成为当地能源结构的突出优势。
以“质”致远,特色产业优化升级。在昆明市呈贡区斗南花市,花农杨涛早早卖完了一天的花。用上了水肥一体化设施和全天候监测的物联网设备,杨涛的鞋上不再沾泥巴。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供货和销售模式、完善的冷链物流,让千里之外的消费者48小时内就能收到从植株上新鲜切取的花束。“好花有好价,种花也要‘现代化’。”杨涛说。如今,“一朵花”赋能“一条链”“一座城”,“花十条”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云南鲜切花产业建成辐射全国、面向亚洲的花卉交易市场和流通体系,鲜切花年产量达180亿枝,日均供货量687万枝,鲜切花产销量连续28年稳居全国前列。
点绿成金,生产经营方式提质转型。走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除了随处可见的待售花束为“云花”代言,云茶、云菜、云药、云咖、云菌、云果等元素也不时映入眼帘。随着“云菜进京”“云菜供港”“云菜入沪”“云菜入粤”“云菜入疆”“云菜出海”6条云菜出滇线路的打造,云南已逐步成为我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和“西菜东送”基地。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蓬勃发展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高。“云系”“滇牌”农产品广开销路,渐成金字招牌。
化废为宝,技术创新赋能绿色发展。在大理洱海流域,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有机废弃物收集全覆盖。智能管理平台上,251辆废弃物收集车辆不停运转,一目了然。“餐余垃圾、水草藻泥,经过收集处理、科学转化,成了有机肥和生物天然气。”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顺和介绍,公司拥有100余项专利,助力“变废为宝”,实现了洱海流域各种有机废弃物全收集、全处理和再利用。
发展为本,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生态保护与绿色转型,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云南省腾冲市和顺古镇,五山环抱,三泉交汇,两水穿流。2023年,和顺古镇监测到280余种鸟类,森林覆盖率超70%,生态保护成果显现。
稻田青绿、莲池成碧、白鸥翔集,古建静谧、节庆多彩、书香馥郁。和顺镇党委书记彭海邦说:“以茶马古道和西南丝绸之路重镇闻名的和顺古镇,在保护、传承、开发一体化发展中,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实现了融合。”
在和顺,绿水青山的“高颜值”,已经转变为金山银山的“高价值”。2023年,和顺镇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旅游收入3亿元,全镇80%以上村民参与生态旅游产业。和顺顺和集镇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杰说:“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旅游饭’,保护生态的内生动力更足了。”
为大力度、高标准推动“两山”转化,云南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优布局,创建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林草产业体系、发展路径和方向更加明晰,联农带农效益日益凸显。
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依托哈尼梯田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农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在普洱市景迈山,“一片茶叶”创造多元价值……
放眼云南,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进一步拓展。
一粒咖啡豆,能延伸出怎样的产业链?
走进普洱市来珠克咖啡庄园,连片的咖啡树缀满果实,集种植、加工、品鉴、教学和旅游体验为一体的咖啡文化研学项目受到欢迎。
今年消博会上,一名采购商在展台上试饮新品咖啡后感慨,“来珠克”咖啡豆的品质每年都有提升,“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2022年,云南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两年来,全省咖啡精深加工率从不到20%提高到54%,更多附加值留在了当地、留给了咖农。
一棵驱虫草,可以产生多少生态效益?
“你看,这就是‘跳蚤草’炼出来的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大卡村大卡老寨村民小组的“跳蚤草”炼油厂里,村民展示着金黄的精油。
在大卡老寨,村民们利用坡地、橡胶地和柚子地发展林下经济,种植自带香气、驱蚊虫有奇效的“跳蚤草”。
这种西双版纳独有且曾濒危的药用植物,近年来经多方协同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不仅实现了规模化种植,还开发出系列驱蚊产品,让哈尼族传统使用的野生植物“跳蚤草”回归生活,成为促进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的成功案例。
“现在,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跳蚤草’。”大卡老寨村民小组组长迁周介绍,2023年,相关精油产业为农民增收176万元。
绿色引领,系统施策。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杰表示,云南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测土配方施肥、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措施,努力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摸清家底,盘活价值。实施“碳汇云南”行动,建设涵盖全省的林草碳汇数据信息平台,统筹推进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云南通过给绿水青山“定价”,推动“两山”转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机制。
擦亮生态底色,突出产业特色,提升发展成色。“我们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生态保护机制,实施绿美云南行动,以改革为动力,守护好绿水青山,走好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路子。”云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本报记者朱思雄、徐红梅、杨文明、王瑨、董丝雨、栾心怡、张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18日 01 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