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做门窗的电话
文章目录:
1、撕得真棒2、手榴弹5元1枚?辽宁地摊惊现狠物,摊主还带了一麻袋手榴弹3、辽宁葫芦岛市委原书记都本伟:东北与广东差啥?
撕得真棒
来源:央视新闻
近日,世界技能博物馆收藏了一幅11米长的《清明上河图》手撕画。画卷上各色人物、大小船只、门楼、拱桥……惟妙惟肖。整幅作品从绘制手稿到全部完成,耗时近一年。它的作者是谁?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奶奶抓来一只“蝴蝶”相伴
撕纸技艺从此扎根于心
手撕画来自民间,是一种以手为剪,以撕代笔,通过手撕、整形、粘贴而形成的民间独特的传统艺术。和很多濒临失传的老手艺一样,掌握这门技艺的人并不多。
64岁的刘杰老人是辽宁葫芦岛“连山手撕画”的第四代传人,一张红纸只要到了他的手中,就像被施了魔法,可以千变万化。这幅《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就是他。
手撕画艺人 刘杰:
我4岁的时候不在父母身边,是奶奶带着我。小时候想家想我妈,奶奶就逗我说奶奶给你抓只蝴蝶来,然后她就在被窝里撕出一张小蝴蝶,往窗户上一贴,月光一照,一只蝴蝶。
奶奶用爱呵护着刘杰没有父母陪伴的童年,也将这门神奇而又古老的技艺扎根在了一个孩子的心底。
手撕画主要靠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巧劲儿都在指肚上。撕起来要全神贯注,有时候为了撕出一幅漂亮的作品,他甚至会屏气凝神,坐上好几个钟头。
手撕画艺人 刘杰:
撕纸得用一口气,我做《清明上河图》就累病了。医生问你在家干啥呢,我说憋口气撕那个宣纸,他说你一憋气对心脏就不好。结果一测,右心室二度回流。?
《清明上河图》
竟成与父亲的最后一次合作
刘杰发现,撕纸这门技艺正在悄悄淡出人们的视野。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古老的民间撕纸艺术,刘杰决定尝试创作手撕画版《清明上河图》,用这种方式唤醒大家对手撕画的关注。
整幅作品中 最难的就是 横跨汴水两岸的木桥 。
刘杰的父亲是机械工程师,精通画图,这座桥的手稿就是父亲和刘杰一起完成的。但谁也不会想到,这竟是父子的最后一次合作 。
手撕画艺人 刘杰:
桥在图的中间,我撕的时候,避重就轻,先从前边往下撕。撕到桥了,就从后面往前撕,到桥又停下。开始撕桥的时候,我跟我爸说开始撕桥了。刚上手不长时间,突然我爸心肌梗塞,2分钟人就没了。
带着深深的遗憾,刘杰用整整10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整幅《清明上河图》。在捐赠给世界技能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刘杰写道:“希望手撕画这门古老的手艺,在青少年手中发扬光大……”
创新撕纸技法
传承推广手撕画
“你拍一、我拍一,红纸对折要整齐;你拍二、我拍二,红纸对折分四半;你拍三、我拍三,半圆的脑袋在上边 ……”
像这样的顺口溜是刘杰根据自己撕纸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撕纸步骤,每一个图样他都一一标注好分解动作,便于学习者反复练习。
手撕画艺人 刘杰: 现在文艺生活太丰富了,而且撕纸也相对枯燥,人们不感兴趣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而对于传人来讲,我们有责任引导大家对它产生兴趣。
刘杰受小时候奶奶在被子里撕纸的启发,自创了“盲撕 ”的绝活,在蒙上眼睛的情况下手指翻飞,撕出各种漂亮的图样。
手撕画艺人 刘杰: 把眼睛一蒙,这时候我再一撕,观众特别是小孩,非常愿意看。
只要是能够让人们对手撕画产生兴趣,刘杰都愿意尝试。他还从陶器、皮影等其他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对传统的撕纸技法进行创新。
手撕画里有刘杰童年的快乐,也有对亲人的思念。现在,他不仅要继续把手撕画撕好,还要为手撕画这门古老的艺术找到新的传承人,让手撕画在更多的孩子心里“种草”。
▌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
手榴弹5元1枚?辽宁地摊惊现狠物,摊主还带了一麻袋手榴弹
【军武次位面】:枪栓
近日,摆地摊上了网上热搜,并且还风靡全国,大街小巷成了热门行业。
▲地摊经济是今年的热搜词
▲陕西省出台政策刺激经济消费
既然是摆地摊那就必须带货,货的种类自然是琳琅满目、数不胜数。你绝对想不到竟然在辽宁葫芦岛的一个旧货市场地摊上竟然有人背了一麻袋"手榴弹",以5元1枚的价格开始叫卖。
摆地摊卖"手榴弹"这种货还真少见,不仅违法还很危险,但仔细一看这些并非真正的"手榴弹",从相貌来看类似于中国上个世纪自己生产的67式手榴弹的模型,也称不带火工品的教练弹。
▲惊不惊悚?地摊上都开始售卖"手榴弹"了
手榴弹的发明推广使用源于一战时期的战壕战,手榴弹瞬间爆炸可以说是一端"一窝",一直延伸到二战结束。因其造价便宜,使用方便,杀伤力巨大,很受各国欢迎。抗战时期我国也根据德国的STG39型木柄手榴弹造出了土造手榴弹,但当时冶金技术很差,破片率不高,爆炸时一炸成两半,杀伤力很低,经常被吐槽。
▲电视剧《亮剑》,李云龙吐槽边区造手榴弹
▲威力不大但数量多
解放后,上个世纪50年代,刚经受炮火洗礼的中国,开始研制真正属于自己的国产手榴弹,比较著名的就是63式木柄手榴弹,但这种手榴弹存在使用不安全、投掷时早炸和易受潮瞎火等严重问题,于是在60年代中期,又改进研制出了67式木柄手榴弹。
▲67式木柄手榴弹
67式木柄手榴弹采用铸铁弹体,全弹质量600g,弹径48mm,全弹长204mm,主装药为38gTNT,可产生70至110个破片,杀伤半径7米,破片离炸点80米以外仍有杀伤威力。70年代,又有了77式木柄手榴弹,再后来到了80年代,又生产出82式全塑无柄钢珠手榴弹,木柄手榴弹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木柄手榴弹爆炸原理
因我国经过几次战争,又处于冷战时期,明显患上了"火力不足恐惧症",提倡全民战争,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全国各地兵工厂不仅大批量生产木柄实弹,还为了保障训练生产了大量训练弹。据传解放军数量保证人手40枚实弹,民兵也要保证有足够数量,库存初步估算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十几亿枚。
▲手榴弹曾是中国民兵必备武器
因提倡全民皆兵,所以不同数量的67式木柄训练手榴弹仿佛在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必备之物,有的用来压窗户、垫桌子腿,还有的用来砸核桃、敲砖头,就连学生召开运动会,也增添了一项扔手榴弹的比赛项目。时至今日,在偏远的乡村仍能不经意间发现几枚67式木柄训练弹,更不用说在现代化军营的库房里,至今也保存着成箱的训练弹,或成为战士们体能训练的工具。
▲扔手榴弹也曾是学生的必修科目
回到开始,地摊兜售这种训练用的手榴弹究竟是哪里来的?前面已经说了,上个世纪我国已经生产了足够数量的这种模型弹,因不存在保质期,如果现在搜集估计还会有成堆产品,再加上制造这种仿真弹工艺简单,材料来源广,省时省力,只要有需要就能快速生产,不用费很大事。
▲木柄手榴弹仍是解放军训练工具(图自网络)
那么究竟有人买吗?在购物网上搜索木柄式训练弹,发现还真有数目繁多,价格不一的好货,但都没地摊货便宜。
如果这位摊主真的碰到买主的话,大概也只有这三类人需要买:一个是很有怀旧思想的人,这群人都已经60多岁了,估计当年扔这东西胳膊都肿了,想买几枚寻找一下童心;第二类就是好奇的年轻人,买上几枚放在书包里,见到同学显摆一下,长长威风;
▲某网上售卖木柄仿真手榴弹
最后一种就是影视演艺圈,为回顾历史,情景再现拍戏用,如果要真的幸运,碰上了这一麻袋可真不够用。
辽宁葫芦岛市委原书记都本伟:东北与广东差啥?
澎湃新闻记者 蒋子文
9月5日,曾任辽宁省葫芦岛市委原书记、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等职,现任广东东软学院党委书记的都本伟在2020东北亚经济论坛的一场演讲中结合自身观察和体会,畅谈分析东北和广东的差距。
据广东东软学院官网介绍,9月5日至7日,2020东北亚经济论坛在线上举办,本届主题为“东北亚:深化改革、合作共赢”。论坛由东北亚经济研究院、中国国际商会等机构联合主办,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莅临,充分发挥高端智库、高端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为东北全面振兴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9月5日,广东东软学院官网刊发了都本伟这篇题为《东北与广东差啥? ——关于东北振兴的思考》的演讲全文。
都本伟称,“我过去长期在辽宁工作,两年前退休后,被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以专家学者身份,聘任到一所著名的民办大学做党务和督学工作,发挥点余热。一年多来,我认真地观察和亲身感受这块改革开放前沿的经济社会现状,与我长期工作的东北不自觉地进行横向比较,有一些观察和体会,今天借东北亚经济论坛讲台,进行一点案例分析,拋砖引玉,以求教于大家。”
演讲中,都本伟从地域文化不同、政府效率不同、企业家和工匠精神不同、人才政策力度不同四个方面论述了东北与广东的差距。
关于“地域文化的不同”,都本伟称,“东北是共和国的老工业基地,新中国成立后,用五个五年计划,把东北布局成煤炭石油钢铁重化基地,当广东人向钱看时,东北人习惯于把目光投向中央政府,当广东人靠商机致富时,东北人离开体制像被丢失的孩子一样,痛苦无助。广东人自己养活自己的意识、发财致富的勤劳、体制意识的淡薄等,都是东北人所缺少的。在东北,人们的观念还是重机关、国企、大城市、好行业,爱面子、讲虚荣、重人情,生育意识低,人才不愿下基层。这里,观念的差距在于:是自主就业、努力赚钱、立身养家、经商致富,还是等着政府招工、守着政府发放固定工资和救济、靠家啃老、温饱即安?所以,这里(广东)是商业和市场文化,我们那里(东北)是面子和等靠要文化。”
都本伟还提到,东北具有资源优势,早期农业和工业的发达降低了老百姓从事商业活动的原始动力,经济发展困难等原因又加剧了东北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现象;与之相比,广东人多地少,受生存所迫有了外出谋生的天然动力,自然出现了很多“买卖人”、“生意人”。此外,东北的地理气候特征决定了投资和生活成本高企,一年半年寒的气候特点决定了在东北投资建厂要解决冬季采暖、墙体保温、门窗隔寒等问题,同时冬季冰天雪地半年无法施工又决定了投资建厂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
关于“政府效率不同”,都本伟认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政府的效率和服务意识,一个政府的工作效率高,会抓住商业机会,因而会更多地创造效益”。他举例称:“这里(广东)政府的服务意识强,有一次,我校门前想修座过街天桥,方便师生安全出行,我打电话给该镇黄镇长,想去拜访他,他电话里回答我说,你不用来,下午我到你办公室。我还以为他就一人来,在办公室沙发上等他,没想到的是,他拉来了一中巴车的人来,有分管副镇长、规划、土地、交通、建设等部门负责人十来位一应俱全,办公室坐不下,只能开会议室接待他们,结果给我开了个镇长办公会,开完会后立即到现场进行现场办公,并且表态说,过街天桥属市政项目,不用学校出资,镇里出。我在东北做了几十年干部,还真没遇到过一次这样的情况。”
都本伟还回忆道:“我到(广东)省里某厅局办事,找了厅里的景厅长,他一听我的请求合情合理,立即指示分管副厅长和处长,明确要求给办,临走还跟我说,白天工作忙,你如(果)找我不方便,就下班后打电话或来我办公室找我。听了这位厅长的话,我很感动,有这样为基层服务着想的干部,工作效率能不高吗?”
都本伟表示,“仅从这几个案例,我体会到,广东‘商官’明显多于‘政官’,对‘商官’的考核要看经济指标,‘商官’自然倾向于经济效率,而‘政官’则侧重于政治业绩,只要政治上不出问题就行。对‘政官’来说,最大的机会成本是犯错,对‘商官’来说,最大的失误是低效率。现如今,东北‘政官’懒政的不少,宁愿错过也不犯错,政府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虽大有改观,但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事不办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面上不办,底下瞎办(给好处就办),不仅影响了政商关系,大量的权钱交易腐蚀了一大批干部,经济上不去,政治生态却被破坏了!”
关于“企业家和工匠精神不同”,都本伟指出:广东的企业家精神头足,积极性、创造性高,企业家既是一个经济体发展的推动力,又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他的精气神决定着企业的精气神,企业的精气神决定着经济的活力;反观东北的民营企业,就缺乏这种积极竞争的企业家精神,干工程、生产产品,往往挖门掏洞找关系,求领导打招呼,甚至请客送礼,贿赂关系人,而不是以自身的实力去争取商机。
都本伟坦言,“广东这里,政府对民营企业与国企一视同仁,应有的政策、资金支持一样都不少,民营企业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甚至政府对民办高校,每年都有专项资金支持,党的建设,每年也有‘两新组织’经费予以保障。因此,这样的环境和支持力度,民营企业家和民办高校创办者的干事创业精神普遍比东北高。”
“除了企业家精神外,这里(广东)的工匠精神也十足。大家知道,广东是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制造业历史悠久,实体经济发达,名牌产品多。为什么?就是因为这里的职业技术工人队伍大、业务精,能把产品做精、做优。在人们的观念中,不仅有大学白领一条路,而是有职校蓝领多条路。蓝领工匠仍能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尊重,为工匠提供施展才干的平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工匠‘后备军’……反观我们那里(东北),一般家庭都对子女的期望是高学历、出国留学,以便步入社会当大官、赚大钱。没有多少父母愿意让子女去当一线工人的,这也是差距所在。”都本伟称。
关于“人才政策力度不同”,都本伟提到,“这里(广东)的人才政策好,人才集聚效益高。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永动机’,有了人才,就有了一切,有了人才,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这些年,南北两地都出台各种光鲜政策,抢人大战如火如荼。结果,还是‘孔雀东南飞’的多,很少‘东北飞’。这里的关键是,广东是真情实感、真金白银地去落实,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真是各显其能。”
演讲最后,都本伟总结称:“东北与广东的差距是多方面的,有些是深层次的。这就需要我们理性地分析这些差距,科学的制定赶超计划和实施细则,踏踏实实地抓落实,东北振兴才能最终实现。”
公开资料显示,长期在东北地区工作的都本伟出生于1958年1月,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人,籍贯山东烟台,1977年4月参加工作,198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教授。
都本伟早年任职教育系统,曾任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等职,2003年4月调任辽宁省政府副秘书长,2005年7月出任辽宁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2011年,都本伟出任葫芦岛市市长,后于2015年4月任葫芦岛市委书记。2016年3月,都本伟转任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至2018年8月卸任。
2019年4月,已退休的都本伟获任广东东软学院党委书记兼政府督导专员。该校坐落于制造业重镇佛山市,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东软集团出资举办的一所民办普通高等院校。
责任编辑:王俊
校对:刘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