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楼塔镇:为了复活这只燕子 乡镇干部连夜奋战
2018-11-20 07:07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张留 通讯员 曲行森 王新江 区委报道组 蔡卡特 华夏
今年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省级考核验收开始了。各个省级样板创建镇,陆续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早在8月,浙江新闻客户端以《中国美院为何看中萧山楼塔这只“活”了千年的燕子》为题,聚焦楼塔古镇破茧重生的故事。11月18日,记者跟随楼塔镇党委书记夏利明,再次走进了这一拥有1121年历史、面积0.5平方公里的古镇。
夏利明说,一只只“燕子”,已经飞上了墙头、站牌和路灯,谁能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萧条落寞的景象。从开工到冲刺,数月之间、古镇蝶变,背后是一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创建样板的重生之路。
一只燕子
“是留住楼塔乡愁的关键”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多难?夏利明说,他从一滴眼泪开始感受到了压力。
今年,楼塔入选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样板创建名单。在省里组织的“样板苗子”培训班上,来自磐安的一名女乡镇书记,穿着迷彩服上台分享经验。“讲到动情处时,她在台上哭了起来。”夏利明回忆道:“这一滴眼泪,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复杂性。”
楼塔镇位于萧山区最南端,地处萧山、诸暨、富阳三地交界处,历史上是著名的萧富古道门户,曾经的繁华在今天依稀可见。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中的硬招、重拳,根本目的是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入选样板创建镇后,楼塔的当务之急,是找到专业团队,为古镇量身定制设计方案。
中国美院望镜创意团队,曾执掌杭州南宋御街、法云安缦、钱江新城导视系统等项目的规划设计。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轨道上,也在寻求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典型案例。
在中国美院为楼塔设计的方案中,能看见一只栩栩如生的燕子,它“飞”在站台上、在石椅上、在指示牌上……几乎每一张设计图上,都能看到“燕子”的影子。瞿为民解释,他们研究发现,楼塔的历史人物楼英,与“燕子”有关,大有文章可作。
楼英是跨元、明两朝的医学家,友人为楼英居所著有诗词《清燕楼记》,其中一句“览其清辉 令其欢燕”广为传颂。瞿为民认为,充分利用美学对楼塔进行文化挖掘,将“燕子”作为设计元素融入古镇改造方案,是留住楼塔乡愁的关键。
不过,这一设计也引得原本就压力满满的夏利明发问:“整治完成后,能实现几成效果?” 瞿为民告诉他:“只要楼塔按照设计去做,最起码90%。”
一句感叹
“连晚上也住在楼塔了”
执掌一个普通小镇的规划设计,这对中国美院望境团队来说,还是第一次。而对于楼塔的乡镇干部来说,他们更是第一次参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楼塔镇村建办副主任陈天祥还记得,10月初,他被分配到农贸市场区块。此时,距离考核验收不过两个月时间,虽然农贸市场区块不用进行立面整治,但道路要浇筑、绿化要修补、地砖要重贴,所有线路要上改下。“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涉及方方面面,对每一个乡镇干部都是不小的考验。”陈天祥说。
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质量关得把好。
夏利明介绍,中国美院对材料要求极高,许多材料本地无法买到。用于楼塔古镇的冰裂纹石材,看上去很普通,可硬度高、不易磨损,这一石材由楼塔数千里之外的内蒙古购得。“整个古镇范围内所用到的材料,大多是从天南地北运过来的,最南的到了广东,最西的到了新疆,最北的到了内蒙古。”
既要速度、又重质量,楼塔干部只能付出加倍努力。
瞿为民几乎每天都从杭州主城区来到楼塔,现场指挥施工,晚上9点才回家。他说,为了让这只“燕子”在古镇“活”起来,楼塔的干部拼了,“我离开的时候,他们还没下班,后来我才知道,这些乡镇干部,已经睡在了乡镇宿舍里。”
11月16日,陈天祥的妻子发了一条朋友圈:“看到关于楼塔的照片,还是有些惊艳的。为了她的魅力,陈先生真是全身心投入了,记不清已经多少个周末没有休息,进入攻坚阶段后,晚上也住在楼塔了……”陈天祥告诉记者,“搬”到乡镇宿舍时,他就做好了验收之前不回家的准备。
楼塔镇城建副镇长朱肃威介绍,像陈天祥这样连夜奋战在整治一线的干部,镇里还有三四十名。
一个肯定
“楼塔打造特色古镇的路走对了”
几天前,夏利明接到一个特殊的电话。
年过九旬的楼塔台胞楼文渊,在登机返台时,给夏利明打来电话:“楼塔如今变了,自然景色和历史建筑融合,让我感觉像做梦一样。”
楼文渊曾担任台北萧山同乡会会长。今年,借回乡省亲的机会,他实地观看了楼塔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效果。老弄古巷、潺潺小溪、雕梁画栋……就像时光机一般,这些记忆中的画面,在楼文渊眼前真实再现。
楼文渊说,他最喜欢的恰是那一只只栩栩如生的“燕子”。中医药文化是楼塔传统文化的精髓,“览其清辉、令其欢燕”是后人为楼英所作诗词,这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
瞿为民也认为,燕子的形象被运用到楼塔古镇所有可视立面上,就是让每一个楼塔人和每一个来到楼塔的人,都能了解到这段历史,而文化也就是这么传承下来的,民族的就是国际的。
当然,在中国美院的执掌下,楼塔古镇的历史,不止“燕子”来传承。
蜿蜒穿镇的小溪重现古镇、“仁德传芳”的老楼成为楼曼文纪念馆、洲口溪塑造起楼氏发展轴卷……楼塔突出一个“古”字,做活一个“水”字,围绕古镇、古桥、古溪、古树、古人,通过美学唤醒了楼塔沉睡的古镇面貌。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改变的不仅是楼塔的“颜值”,更有业态。
夏利明介绍,楼塔古镇里,一处原本由五户人家组成的建筑,被政府以产权置换的形式,改造成了李可染画院。目前,楼塔古镇已引进知名艺术培训机构6家,万松岭、白墙两家画室正式进驻,年招生总规模逾5000人。
浙江省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卓勇良评价道:“文创产业的引进、发展和壮大,既盘活了闲置存量资源,增强了当地经济造血功能,又发展了新兴产业经济,楼塔经济转型升级、打造特色古镇的路,走对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