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元盛IPO折戟之殇

珠海元盛IPO折戟之殇 更新时间:2010-9-16 6:43:14   9月13日,珠海元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板首发申请被否。

业内人士分析,上游公司扎堆持股而引发的关联交易,以及港资股东股权转让异常或是珠海元盛此次IPO折戟的两大硬伤。

上游公司扎堆持股

2002年,珠海亿盛、新迪公司、中山市立顺丝印材料有限公司、湖北省化学研究院、深圳晖宁达电子有限公司、美国IPC CAL FEXL INC.公司及刘延治七位发起人出资设立珠海元盛。

在陆续经历多次股权转让后,珠海元盛仅剩珠海亿盛、新迪公司、元盛科技有限公司、华烁科技和中山立顿五位法人股东,分别持有公司56%、13%、12%、10%、9%的股权。其中,华烁科技和中山立顿均为印制电路板行业的上游公司。

2007、2008两年,华烁科技与珠海元盛发生的关联采购金额分别为0.05万元和1.15万元。2007年至2010年1-6月,中山立顺与珠海元盛,发生的关联采购金额分别为174.78万元、167.37万元、198.16万元和109.63 万元。

事实上,与公司存在“暧昧”关系的不仅是上述两位法人股东。公司创立时的台湾籍股东刘延治背后正是公司第一大原料供应商昆山台虹的母公司――台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11月,刘延治以3000元美元出资,作为发起人股东持有公司1%的股权。刘延治为台虹科技内部人员。而2007年到2010年上半年,台虹科技及其子公司对珠海元盛发生的采购金额总和分别占其采购总额的22.40%、23.92%、27.52%和24.88%。

投行人士表示,与上游公司的“暧昧”关系正是公司被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上游公司持股为双方获得潜在利益埋下了伏笔。公司上市前,为了达到发审委要求的相关指标,可能协同上游公司一起对财务数据和经营情况进行造假。上市后,如果遇到行业波动导致业绩不佳,企业又存在与上游公司一起做业绩的嫌疑。珠海元盛的五家股东中,接近半数都是其上游公司,且都与公司存在过关联交易,这是公司被否的重要原因之一。

神秘港资股东上演股权腾挪术

2004年起,晖宁达、美国IPC和刘延治三位原始股东纷纷将手中的股权全数转让,股权受让方是二股东新迪公司控制人雷振明手下另一家公司元盛科技有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元盛似是专为收购公司股权而来。预披露资料显示,香港元盛于2004年12月成立,但成立前一个月,香港元盛就已与晖宁达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此后,香港元盛又先后两次从中山立顺手中获得了珠海元盛总计10%的股权。

记者注意到,上述4次股权交易均以原始出资转让,但由6位公司核心高管组成的大股东公司珠海亿盛却没有出手受让,其更联合其他三位股东申明放弃优先购买权,为香港元盛持股开绿灯。蹊跷的是,距上述股权转让仅一年时间,珠海亿盛突然火速以2.21倍的溢价分别从中山立顺、新迪公司和香港元盛手中受让1%、2%和8%的股权。

此间,香港元盛先后四次以原始出资平价持股,之后又以2倍多价格卖给大股东,一来一去净赚20余万美元。

珠海亿盛为何多次“孔融让梨”甘愿将肥水流入外人田,又在之后高价购入股权为他人做嫁妆?香港元盛又有何背景屡屡优先受让公司股权?

香港元盛注册资本只有1万港元,香港人雷振明持有其45.83%的股权,而新迪公司也是雷个人独资的公司。2007年10月之前,珠海元盛部分产品均通过新迪公司采用“深加工结转”贸易模式间接出口,其是公司对港贸易的关键枢纽。

由此看来,两家神秘港资股东在公司中的地位颇为重要,那么其实质控制人雷振明又是何来历?

预披露资料显示,雷振明通过控制新迪公司和香港元盛合计持有公司18.5%的股权,地位仅次于六位高管共同持股的珠海亿盛。但雷振明的资料极简单,其曾于1972年至1978年在潼湖华侨农场工作,1979年移民香港定居和工作,并非FPC行业人士,也未同大股东有直接联系。

投行人士分析,香港元盛在珠海元盛股权受让时表现异常,大股东高价向其购买股份更有利益输送的嫌疑,这些都让人对港资公司背景产生怀疑,这也是公司被否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除新迪公司和香港元盛外,雷振明还持有深圳勤本电子有限公司30%的股权。勤本电子成立于2004年6月,深圳市誉勤电子有限公司持有70%股权,而誉勤电子则是台湾Econn公司大陆全资子公司。

而勤本电子是Econn旗下主营PFC和USB连接器的企业,其英文名为Chin BAN Electronics Co,正是珠海元盛重点发展的12大客户之一。双方从2008年起,签订了有效期为3年的供货协议。

由此,雷振明在持有买方勤本电子30%股权的同时,又在卖方珠海元盛担任重要股东。而珠海元盛和Chin BAN Electronics Co之间则是一条隐藏至深的关联交易链。

app

russell

虚拟货币上涨套路

货币基金费率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