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了掌门人也就读懂了基金公司

读懂了掌门人也就读懂了基金公司 更新时间:2010-10-12 6:47:40   酝酿做一期有关基金公司总经理们的专题,有一段时日了。这是一件并不轻松的工作。《投资者报》记者和研究员乃至更多的人很投入,很专注,也很值得。

挂在基金公司老总们身上的标签,常常是“低调而神秘”,他们一般不在公开场合露面,更不要说成为公众人物或者明星人物。想了解他们,并不容易。

可是,他们统领的基金公司掌管了庞大的资产,2万亿的规模不是个小数目。公众能看到的是,涨涨跌跌的基金净值,进进出出的基金经理,潮起潮落的公司规模。实际上,这些表象之背后,一定是掌门人深藏不露的功力使然。

当你困惑于一家基金公司的所作所为时,不妨借助《投资者报》相关章节仔细品味一番其掌门人,对诸多疑问,或许会豁然开朗。

掌门人烙印

有这么一种说法:“基金公司的风格、特点,浓重地带有掌门人的烙印。如果掌门人做事彪悍、夸张,基金公司亦如是,反之亦然――不论是投资特征,还是文化取向。”

此言不虚。不夸张地说,如果你读懂了基金公司老总,也就读懂了基金公司。从这个道理上说,基金持有人想弄明白一家基金公司,首先应该研究明白其领军者。

基金公司老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跳N次槽……他们过去的经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今天的举止、品行和能够达到的高度。

官系派、实战派、渠道派,各有优势,也各有软肋。对这些,你不可不知。

一名好的基金公司总经理,既应带领团队为股东们创造利润,亦应把基金持有人放在心上,让他们的投资保值增值。一句话,让股东和持有人都赚钱。

但这并非易事。有些人,做到了两者兼顾,让股东和持有人都满意;有些人只为股东赚钱,却忽视了为持有人赚钱;有些人,让股东和持有人都不怎么赚钱。对这些,你不可不察。

规模与责任心

身为基金业领袖,隐藏在他们内心的冲动,常常是做大规模。因为,规模意味着收入,意味着在基金业横轴上的位置,意味着帅位是否稳固。或多或少,也意味着脸面。

不止一位基金公司总经理断言,未来10年中国会出现上万亿规模的超大公司。这是他们的目标,也是他们的压力。谁都想最先摘下这颗大大的果实。

问题在于,同样是规模,内涵却有差异。有的公司,靠市场暴涨至高位时不断分拆,拼命扩大基金规模;有的公司,主要靠净值的增长扩大基金规模。最终,当市场回归常态时,前者看着基金规模不小,但多数持有人被套牢,内心痛楚;后者,基金公司和多数持有人都能赚钱,共享快乐。

追求什么样的基金规模,体现着是否对公众具有责任心,这理应是基金公司掌门人严肃思考的问题。只有把持有人放在心上,才能最终赢得他们的信任。

也因此,当《投资者报》“基金经理赚钱榜”一年前推出时,立即在基金业内外引发强烈反响。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大型基金公司领袖这样对我说:“这些年忙活下来,是否让多数基金持有人赚钱了,的确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甚至,有一家规模排名前五的基金公司领军者对我说:“今后,我们将避免在市场处于非理性高位时发行大基金。”

从这些总经理身上,我看到了中国基金业的希望所在。实际上,在我与他们的交流中,很高兴地看到愈来愈多的基金公司领袖认可了这样的观点:为广大基金持有人赚钱才是硬道理。

拿捏“度”的功夫

尽管基金业领袖们相对低调,外人对他们知之甚少,但他们并不是死板木讷、不近人情的人。在酒桌上,他们谈论文化,谈论高尔夫球技,谈论茶道,谈论风花雪月的传说,甚至谈论八卦新闻。绝少谈的,恰是工作本身。在基金业摸爬滚打久了,怎么着都有些疲惫,有些无奈。他们需要调节自己。

可是,穿上西装系上领带,走入公司,面对持有人,他们就必须考虑这些关键词:生存、发展、风险、机遇、挑战、竞争、创新、机制、理念、战略……

基金公司身处证券市场波动的大潮中,其兴也勃,其衰也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做一个基金掌门人,不容易。他们要处理和平衡各种关系――与监管层的,与股东的,与渠道的,与持有人的,还有公司内部的……

为了处理好各种关系,他们需要具备宽容、大度的性格,也需要具备果敢和决绝的铁腕。宽容与决绝之间,考量的是“度”的功夫。

作为基金公司领军者,需要处理好的另一个关系是:对于投资,管还是不管?管多少合适?怎么管效果恰到好处?

身处投资领域,完全不过问投资之事,似乎不现实。可管得过多,也会有负面影响。其间需要拿捏的,仍然是一个“度”字。

左右逢源也好,殚精竭虑也罢,最终,成败自有公论:干得好,公司风生水起,上下同心协力;干不好,业绩一落千丈,员工人仰马翻。与之相伴的,是基金持有人的认同感和忠诚度的巨大差异。

有道是,以史为鉴,知兴衰;以人为鉴,明得失。让我们从回望中读懂兴衰之因,读懂输赢之道,并期望中国基金业涌现出更多的卓越领导者。

影像测量系统

光学测量仪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