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盈利指引行业选择

政策与盈利指引行业选择 更新时间:2011-3-16 10:38:37   今年“两会”在政策上给资本市场描绘的投资蓝图逐渐清晰,但是与“两会”前布局政策热点不同,后“两会”时期的投资需要对行业的实际受益程度、成长空间和估值水平作更综合的考量。  自上而下紧盯政策推力  从宏观政策的角度看,控通胀与抑制房价的政策着力点未变,但外围经济增长风险加大使国内政策紧缩或有所顾忌,特别是最近几个月公布的经济数据均显示国内经济处在下滑中。温家宝总理在“两会”发言中就明确指出“要尽量避免经济陷入‘滞胀’这种最坏的状况”。所以市场普遍认为,近期政府可能不会出台更为紧缩的经济政策,而可能进入一段观察期。  在这样的大政策环境下挖掘局部政策热点将显得更有意义,而“两会”透露出的产业政策动态将被未来市场更多关注。如国家民航局局长李家祥表示,争取到2015年实现全国低空空域的全面开放;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透露,国内贸易“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在紧锣密鼓编制,争取在4月底出台,内贸规划主要涉及批发业、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等商贸服务业。  光大证券策略分析师冯钦远表示,“两会”期间热点政策频出,相信未来三个月政策刺激的效应将持续显现。一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刺激投资的高速增长,从而提振水泥、钢铁等行业的业绩;另一方面,各种区域和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将显著提升相关行业的成长空间和估值水平,预计未来三个月内相关的投资机会将精彩纷呈,令投资者目不暇接。  从政策角度,中信证券建议重点关注四类产业:一是保证国内稳定环境下的新农村、新城市建设有关的农业、水利、建材等行业;二是推动制造业从“组装”到“制造”过程中核心环节的进口替代,主要是基础零配件、高精密部件、仪器仪表测绘等领域;三是保证国家对外话语权相关的稀有金属等产业;四是能够走向国外的支柱产业,以建筑工程、机械设备、海洋石油、通信等代表。  自下而上关注盈利能力  受政策调控、季节性因素和节假日因素影响,2月PMI指数环比下降了0.7%。最近几个月PMI指数连续下降,而PPI指数却出现持续上升,中观层面的行业盈利是否受到影响被市场关注,且政策着力的行业是否有盈利支撑也需要得到验证。  从2月份统计的20个行业PMI指数来看,有14个行业高于50%,低于50%的6个行业主要是食品加工及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等,这些行业未来的盈利需要特别关注。同时,1月份PMI加速上升的食品、饮料与烟草等行业在2月份出现了大幅回调,可见春节后消费景气下降明显。  从行业PMI的环比变动趋势来看,10个行业的2月PMI高于1月,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中游行业回升幅度最大。而从订单和库存的对比来看,以建材、钢铁为代表的中游行业也表现强势。  冯钦远表示,春节后以消费为主的下游行业景气下降可以预期,而以建材、钢铁为代表的中游行业如此强劲有点超出意料,这可能和保障房加速建设带来的需求增加有关,当然也受到春节后天气转暖新开工增加等季节性因素影响,建议重点关注PMI指数保持上升趋势的黑色金属、石油加工、有色金属、通用设备等行业。  平安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韧也表示,在内外部不确定性的共同影响下,部分强势中游板块的估值修复行情可能被适当延长,而部分防御性板块的估值优势和低贝塔值可能重获关注。从中游板块内部看,建材、机械还可能受到日本地震灾后重建的利好。  超额收益还在主题热点  除了顺着政策、盈利这两根“藤”可以寻找到相关受益行业外,主题热点也是资本市场永不可缺的“大餐”,更何况很多主题热点同时受到政策和盈利两方面的“关照”。  浙商证券策略分析师王伟俊表示,从往年市场表现来看,“两会”之后的20个交易日A股存在一定的超额收益。投资策略上,建议控制仓位,关注家电、节能环保等行业以及与高送配、新三板、央企和地方国资整合题材相关的上市公司。  东北证券认为,从目前市场的表现来看,未来市场可能围绕两类主题展开,一类是“两会”确定的政策主题,如“保障民生”使医药、零售等行业受益,“结构转型”带来区域热点投资的继续;另一类是日本地震带来相关板块的刺激,如日本国内对食品、医药的需求增加,建材、钢铁将受益灾后重建,电力缺乏可能加大对煤炭的需求等等。  “未来三个月中,最看好的主题依次为高油价、新三板、水利水电。”冯钦远表示,中东政局只是油价上涨的触发因素,根本原因是美国经济增长超预期,高油价使石油勘探开采、煤制油、煤化工、新能源等受益;酝酿已久的“新三板”改革很有可能在“两会”后正式启动,受益最大的标的应该是园区类公司和创投类公司;中央明确提出要“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未来10年将投资4万亿进行水利建设,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的持续性高度确定。

有线动作捕捉技术

无线动作捕捉技术

VR交互手套

实时动作捕捉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