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建言扩大内需【新闻】
经济学家建言扩大内需
经济学家建言扩大内需 更新时间:2010-1-23 1:11:31 新华网北京1月22日电 22日,在董辅礽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与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共同举办的“2010年首都经济学界新春论坛”上,来自首都经济学界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就如何扩大内需,实现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转型进行了深入讨论。扩大内需作为解决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重要途径,虽然已有共识,但在经济学家们的眼中,扩大内需的具体切入点却有所不同,对如何扩大内需的意见和建议也各具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刘迎秋表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表明,改革是不竭的发展源泉,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通过体制转型来促进内需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他特别提出,只有切实发展好民营经济,才能真正启动和提升内需。而要使民营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就需要坚决打破某些行业壁垒,放宽相关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参与和平等竞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泊溪认为,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扩大最终消费的比例。李泊溪表示,数据显示,从1985年以来我国内需在GDP中的比重其实并不小,但最终消费的占比却不大,而且近几年还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而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几年还出现了收入差距扩大,劳动者报酬在GDP中占比缓慢下降的情况,这些对于扩大消费,进而拉动内需都是不利的因素。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和劳动者报酬应该成为扩大内需优先考虑的问题。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看来,“最大的内需在于中国的城市化”。辜胜阻指出,目前中国正加速进行的城市化是扩大内需的关键节点,给扩大内需提供了机会。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引导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在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把农民变成市民、把蓝领变成白领。同时,通过金融、财税等政策的引导,鼓励这部分新兴城市人口从简单的打工、就业向自主创业转变,从而为扩大内需创造更大的空间。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认为,进一步的金融体制改革是中国实现扩大内需的关键点。汤敏表示,中国目前最有消费意愿的人群大多是新生代的年轻消费者,他们虽然有着很强的消费愿望,但却缺乏相应的支付能力。进一步的金融体制改革,目的就是在现有的金融机构之外,鼓励更多面向小企业、服务业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从而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同时,更完善、更细化的金融服务机构对于消费型的信贷无疑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人们的支付能力。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将自己对扩大内需的看法浓缩为“两化战略”,即城市化和信息化。杨培芳特别指出,在城市化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进入城市的情况下,利用我国在信息化发展中的后发优势,努力提高进城农业人口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将农民更快、更好地转化为市民。简单说,就是用信息化的办法解决城市化的问题,从而提高城市化的效率和新增城市人口的素质,这对扩大内需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朱善利提醒,扩内需要避免单纯的政府短期行为,在增加需求的同时也要保证供给。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杨红灿则认为,改善消费环境,让人们放心消费对扩大内需来说同样是重要的环节。
众多专家在提出各自不同观点的同时也一致认为,扩大内需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统筹兼顾、多管齐下。只有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积极性,完善社会保障和医疗教育体制,扩大居民收入,提升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分配体制的改革,才能有效实现扩大内需的目标,进而完成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